2016年10月17日上午9:30,“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研修培訓(第一期)和普及培訓(第四期)2016年培訓在云南藝術學院舉辦開班典禮。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德聰,云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黃雁玲,云南藝術學院院長郭浩,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虹,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蔡永輝,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等領導,以及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教職工,參加培訓學習的20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師、70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新聞媒體記者等出席了開班典禮。典禮由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陳勁松主持。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2016年培訓開班儀式由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陳勁松院長主持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2016年培訓開班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2016年培訓開班
楊德聰副廳長首先做動員講話,他指出,本期培訓特點明顯,是我省首次舉辦高規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研修班。“非遺傳承人群培訓”試點工作在我省開展以來,培訓辦得一期比一期好,參加培訓的人也一期比一期多,越來越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與肯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培計劃的實施是突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以及非遺項目自身傳承和發展的需要的一項有力舉措,抓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要害和關鍵。傳統技藝要延續、發展,必須適應現代生活,具有創新能力。通過這樣的系統培訓,將對傳承人和傳承人群的創新能力的提高、全面素養的提升產生良好的作用。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德聰在開班儀式上講話
楊德聰對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提出了三點希望:一是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學習目的。在學習中要多思考,要以成果體現出“學有所獲”、“學有所得”。二是珍惜學習機會,遵守學校規定。學員們要注意身份的轉換,要抓住提升自己的珍貴的學習機會。三是堅持學以致用,注重交流互鑒。他呼吁學員們拋開門戶之見和“藏藝”、“留一手”的舊觀念,在不斷交流中開拓眼界、提高技藝、打開思路。
最后,楊德聰指出,人類離不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塑造了一個民族和民族的個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我們代代相傳、輩輩努力。今天的學習,是為了大家將所掌握的技藝磨煉得更加精湛,傳承得更加久遠!
黃雁玲書記致歡迎詞,她說:研培班的舉辦是為大家技藝水平的提升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打基礎,祝愿學員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不忘初心,面向未來!
云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黃雁玲在開班儀式上致辭
尹家玉主任對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提出了要求,她希望“大師”學員們完成身份角色的轉換,享受校園生活;同時期望其他學員珍惜這次在名校與“大師”同學的難得機會,努力學習,勤于思考,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夯實基礎。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在開班儀式上致辭
研修培訓班和普及培訓班學員代表發言,紛紛表示一定要抓住機遇,努力學習,抓緊充實、提升自己。
研修班學員代表謝恒做發言
普及班學員代表陸榮娟做發言
受文化部、教育部委托,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組織開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研修培訓(第一期)和普及培訓(第四期)2016年培訓工作為期一個月(2016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本期研修班的培訓方向包括了制陶技藝,金屬鍛制技藝,雕刻技藝,刺繡、織錦、扎染技藝,培訓對象為西南地區從事制陶技藝,金屬鍛制技藝,雕刻技藝,刺繡、織錦、扎染技藝等類別的具有較高技藝水平的傳統工藝傳承人和資深從業者(各級別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或工藝美術師)共20人;普及培訓班的培訓方向是華寧陶制作技藝、鶴慶銀飾鍛制技藝和民族刺繡技藝,培訓對象面向云南省玉溪市華寧縣制陶技藝、大理州鶴慶縣銀飾鍛制技藝、大理州洱源縣刺繡技藝以及昆明市相關非遺項目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普通傳承人群,重點是各類傳承人所帶的學徒或傳統手工技藝項目從業者,按技藝類別分3個班同步開展教學,共70人。據陳勁松院長介紹,參加本次研修培訓的學員中,不少都已經是成名已久的“大師”,多次擔任“非遺進校園”活動教授學生、甚至本身就是設計學院的客座教授或特邀教師。此外,還有學員參加過一次培訓后覺得收獲良多、意猶未盡,鼓勵家人、徒弟來參加培訓的……
參會學員
學員們認真查看學員手冊
大師們也專心聽講認真筆記
開班典禮結束后,楊德聰副廳長為學員們作了題為《非遺保護與傳承人建設》的專題講座。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楊德聰上了第一堂培訓課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2016年培訓學員合影
據了解,本期研培培訓的課程設置和培訓內容按照文化部和教育部設置的課程模板,設立了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傳承人講壇,邀請代表性傳承人講傳承,傳授技藝,進行交流互動;二是非遺典型案例解析,加深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認識;三是與時尚設計理念的結合,增強走進現代生活的意識;四是考察觀摩交流活動,開拓眼界、開闊視野;五是學習成果的展覽、展示。
文字:趙 桃(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圖片:馬秀娟(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