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家文,彝族,1939年生于云南石屏縣曲左村。四弦琴技藝精湛,有"滇南一把琴"之稱,曾獲云南省政府授予的“云南民間藝術家”的稱號,獲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家”稱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傳承人。于2016年12月16日中午12點14分去世。
阿家文先生
2016年3月、8月,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石屏縣文化館相關專家組成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組曾先后兩次赴石屏縣曲左村初步完成了彝族海菜腔國家級傳承人阿家文老師的搶救性拍攝。拍攝之初,在得知阿家文老師77歲高齡加之生病這一情況后,工作組對采訪拍攝十分擔心。但隨著拍攝工作的進行,老人克服病痛堅持完成了長達5個小時的采訪拍攝,使搶救性拍攝基本完成。阿家文老師對傳統文化的堅守熱愛、其精湛的非遺技藝、謙遜溫文爾雅的人格魅力打動了拍攝組的所有成員。今聞先生去世之噩耗,工作組深感悲慟,作此文以緬懷先生。
開展搶救性拍攝
搶救性記錄口述史訪談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哨沖鎮曲左村是一個彝族同胞聚居的村莊,居住在這里的彝族支系尼蘇人能歌善舞。四弦琴,又名月琴,是當地彝族煙盒舞、海菜腔、花腰調的主要伴奏樂器,幾乎稱得上是當地彝族歌舞的靈魂樂器,也是當地彝族人民最喜歡的樂器。關于四弦琴,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有趣的小曲兒:“小小弦子一塊柴,抱在手中摟在懷。衣裳穿破幾十件,生死不放這塊柴。”阿家文便是一個愛琴如命的好琴手。
阿家文先生生前工作照
阿家文先生的四弦琴
阿家文先生彈奏四弦琴
阿家文先生為彝族(花腰)民歌伴奏
阿家文先生向曲左四弦隊傳授四弦彈奏技巧
阿家文向兒子阿進旺傳授四弦彈奏技巧
阿家文向孫子阿志發傳授四弦制作技藝
阿家文向徒弟傳授四弦彈奏技巧
阿家文向徒弟傳授四弦制作技藝
阿家文,1939年出生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哨沖鎮曲左村。受當地彝族民間音樂文化及“吃火草煙”民俗文化的影響及自身對音樂的極高天分和熱愛,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愛上了四弦琴這種民族樂器,17歲時,他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琴手了。因為高超的四弦制作及演奏技藝,1993年,中央民族音樂學院田豐教授在昆明創辦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阿家文被聘為教員。他積極向學員們傳授四弦琴及海菜腔技藝,培養了許多優秀民間藝人,如李懷秀、許國勇等。此外,阿家文還曾先后參加赴北京、深圳、香港、美國等地演出,他那精湛的演奏技藝得到了眾多的海內外觀眾高度評價。其先后榮獲云南省政府授予的“云南民間藝術家”的稱號、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家”稱號,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傳承人。
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
接受搜狐網采訪
斯人已逝,技藝長存!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非物質文化活態傳承人的關鍵。近年來,為加強傳承人保護,促進非遺活態傳承,云南省積極采取了多項措施,幫助傳承人提高傳承能力,使傳承隊伍日益壯大。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由于年老體弱等原因,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去世不斷增加,在世傳承人也多年事已高,截止目前,云南省69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已有17人去世,在世傳承人中70周歲以上的占到56%,開展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刻不容緩。對傳承人開展搶救性記錄,將傳承人對文化傳統的深刻理解與自身掌握的精湛技藝通過數字化多媒體手段全面、真實、系統地記錄,從而為歷史留下寶貴檔案,為后人留下珍貴記憶,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