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 俗 節 慶
農歷二月初十(3月7日)石屏縣舉辦了2017年二月初十賽歌賽舞節。來自廣大農村的煙盒舞、海菜腔參賽隊伍歡聚在風光秀麗的異龍湖畔豆地灣村委會,歡度二月初十賽歌賽舞節。
二月初十賽歌賽舞節是為了紀念原石屏知州、石屏彝族土著酋長馬黑奴而舉行的石屏彝族民間節日。馬黑奴彝語又叫做“羅色”。馬黑奴死后,當地彝族人為紀念他的功德,便在如今的豆地灣村委會的五爪山頂建了一座羅色廟,塑其像作為土主祭祀。異龍湖周圍的彝族村民對“羅色”很崇拜,尊為神靈,遂于每年農歷二月初十舉辦羅色廟會,祭拜“羅色”,歌舞獻藝。當地有句順口溜“有吃無吃,過過二月初十”,體現了當地彝家人對這個節日的重視。二月初十煙盒舞海菜腔賽歌賽舞會的舉辦,對民間煙盒舞、海菜腔的傳承發揚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賽歌賽舞會上,平時栽田種地的婦女們換上干凈艷麗的彝族服飾,大大方方走上舞臺,猶如春天里的一朵朵山花,盡情展露靚麗容顏和舞姿,大眾套路煙盒舞和特技煙盒舞,高亢激昂的海菜腔,在舞臺上得以展現。在觀眾的掌聲中,年輕的姑娘、媳婦們把煙盒舞跳得歡快,年長的老嫗和年幼的小女孩們也不甘示弱,手持煙盒,合著樂聲,盡情展現舞姿。充分展示煙盒舞、海菜腔技藝。
海菜腔
煙盒舞
石屏煙盒舞、海菜腔歷史悠久,它們猶為一對孿生姐妹,同生共長。2006年6月,石屏彝族煙盒舞和彝族海菜腔均被文化部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豆地灣村委會是煙盒舞、海菜腔發源地之一,通過每年的賽歌賽舞,吸引了石屏境內無論山區還是壩區的眾多彝族兒女,展示煙盒舞、海菜腔技藝。大家可以取長補短,切磋技藝,共同提高,形成人人會唱海菜腔,個個會跳煙盒舞的盛況,真正把海菜腔、煙盒舞傳承下去。
文字:石屏縣文體旅廣局
圖片:王赟
編輯: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