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新聞資訊-新聞動態

生態人類學與文化空間保護——以云南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為例

日期:2017-03-13

        近年來,中國采取種種措施,加大保護力度,在全國興起了文化遺產保護熱潮?2003年初,聲勢浩大的民族民間文化(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在全國啟動,標志著中國多年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由分散的項目實施轉入系統工程的全面實施運作,步人一個嶄新的階段?云南省作為全國保護工程的首批試點單位(綜合試點省),在全省范圍開展了規范?深入的普查?研究和落實保護措施的實踐,取得顯著成效?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18項中,云南有34項入選;2006年6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頒布第一批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47項;同期,云南各州市也相應公布了州市級別的數目可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上述保護名錄的公布表明,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卓有成效;以邊疆?多民族?多元為突出特點的云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績耀眼;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的累累碩果正向全世界展示著一幅五彩斑斕的光明圖景?

 

        在云南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中.有一類叫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共有27項列入?這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類別?“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的名稱及其意義?入選條件?保護方法的解釋,國內最先正式出現在2000年5月26日云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頒布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上?讓人感興趣的是,“保護區”的內涵及實踐結果與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稱為“文化空間”(又譯作“文化場所”)概念不謀而合?以“條例”所言對照云南“保護區”的含義,后者實即前者所說包括全部非物質形式傳統創作的涵蓋時空因素的“文化社區”,或“文化場所”亦即“文化空間”?它的設立不僅符合云南實際?有鮮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而且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新鮮經驗,有積極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由于保護區工作處于起步階段,還缺乏相應的理論方法,但根據具體實情和發展方向,生態人類學將成為保護區工作的主要理論基礎?為使“保護區”各項保護機制漸趨完善,相關理論建設逐漸走向成熟,筆者覺得結合生態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和保護區概念進行一些介述?探討和釋說十分必要?

一、“文化空間”及其在中國的保護現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設立了名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國際項目,用以確認和保護處于各國民族文化特征核心地位的口頭與非物質傳統文化表現形式?1998年通過《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后,每兩年對評審結果宣布一次;一個國家每次限于申報一個項目亦即被最終通過?確認進入代表作名錄的不超過一個項目?條例中規定?代表作必須通過5項評選標準條件,并且必須符合屬于“文化空間”和“傳統民間文化表現形式”這兩項基礎條件?“條例”對“文化空間”的意義作了明確的解釋?

        1.“文化空間”概念

        “文化空問”從字面解釋,可以理解為原本是一個泛指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現象存在地?存在體或存在的全局狀態?綜合狀態的詞語?在使用于“文化遺產保護”范疇時它主要是一個用人類學/民族學標準界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重要概念,與具體指某個物質遺存“地點”(如古代遺跡)的概念存在著區別?

        “文化空間”的含義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直接相關?聯合國第31屆成員國大會上通過采用“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表述的新定義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空間(或作‘文化社區’——引者注)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口頭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競技?神話?禮儀?風俗習慣?手工藝?建筑及其他藝術?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形式的傳播和信息?”“人們學習的過程及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和自創的知識?技術和創造力,還有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創造的產品以及他們持續發展所必需的資源空間和其他社會及自然結構;這些過程會使現存的社區具有一種與先輩們相連續的意識?對文化認定很重要,對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也有著重要意義?”

        從這個定義可知,“文化空間”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或缺的生存?傳續和發展的載體?關于文化的種種表現形式都必須存在?依托于某個特定的“空間”,并且依賴相應的資源和其他社會?自然結構?所有的學習過程?知識?技術和創造力及其間創造的產品如果脫離了這個空間,都將無法存活和繼續衍生?發展?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條例”的宗旨里明確宣布:“條例”的目的在于“獎勵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優秀代表作品”,這一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文化場所和傳統民間文化表現形式)將被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文化空間”有時又被譯為“文化場所”,它們所表述的對象和意義是一樣的?作為非物質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文化空問”(場所)在“條例”中還被解釋為:“一個集中了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的地點,但也被確定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節?日程表等)或是一事件為特點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和這一地點的存在取決于按傳統方式進行的文化活動本身的存在?”作為一個從人類學和人文地理學借鑒出來的概念,從人類學/民族學觀點解讀上述定義時不難發現?“文化空間”實際上是:(1)某個民間和傳統文化活動集中的地區;(2)某種特定的文化事件所選的時間?這段時間和自然空間(地點)的存在取決于傳統文化活動本身的存在?中國有關政策條文對此亦有明確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兩類:(1)傳統的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等;(2)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問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2)傳統表演藝術;(3)民俗活動?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6)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19項中,有5項名稱使用了“文化空間”一語?由此.人們看到了“文化空間”這個既代表一種概念又是具有專指性的專門用語在聯合國實施的項目中變成了一個可視可賞可觸的類別,成為在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中可供人們比照思索?參考的例證?

        2.中國對“文化空間”的不同保護形式

        “文化空間”概念在中國不僅在國家政策條文中可見,而且早就開始了對其保護的各種具體行動?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作為“文化空間”的主要表現形式,在國內已出現很多保護方式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目前,國內建立保護區的名稱?做法主要有以下幾類:

        (1)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是國外對文化空間的重要保護方式之一?其概念1986年傳播到中國?1995年,貴州省與挪威合作,引進了生態博物館的挪威模式并使之中國化?1998年10月,中國第一座生態博物館在貴州六盤水市六枝梭戛鄉建立?中挪雙方協議在貴州省建立4個生態博物館,至2004年全部建成?

        廣西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完成10+1重點文化項目的建設,即建立10個民族生態博物館(瑤?壯?侗?京?毛南?苗?仡佬族等)和1個區級民族博物館,目前已經建成3個民族生態博物館:南丹縣湖懷里村自褲瑤生態博物館?靖西縣舊州村壯族生態博物館和三江縣侗族生態博物館,在建中的1個,并已規劃好3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方案?

        臺灣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用生態博物館概念,名稱則分別稱之為“社區博物館”?“社區營造”?“生活博物館”?“生活環境博物館”?具體如臺北市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臺北縣黃金“博物館園區”等?

        (2)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云南沒有采用“生態博物館”名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云南以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包括“民族文化生態村”)的提法和做法,采用適合本省不同民族?地域自身情況的傳統文化原地動態保護的穩步實踐探索,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實行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保護形式,初步探索出適宜當地情況的科學有效的保護模式,積累了不少與客觀實際協調的值得推廣的經驗?

丁來佤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包括不同地區?民族各具特色的各類文化資源蘊含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多樣聚集的村寨或鄉鎮,其中“生態”是一個重點,包括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在“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理念中,“生態”保護包括三個要義:注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強調可持續傳承的文化傳統氛圍;注重民族文化的原地存活狀態,強調不離本地和鄉土大眾的民族文化延傳;注重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強調保持“本我”風格,依其客觀規律自然前趨,不斷使之發揚光大的文化環境,避免其脫離本色,變成與“文化主人”——鄉村民眾相脫離盼某種專供游客參觀的人造“民族文化村”景觀?

        (3)民族文化生態村?1997年,云南省一批從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民族文化傳承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工作的專家提出建立“民族文化生態村”的設想,獲得一些地方政府?民眾的積極響應并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贊助支持?經過認真摸索實踐,先后建立了5個“省級專家課題實施地”的民族文化生態村?

        (4)其他?有些省市采用有別于上述三種類型的其他名稱,如“生態走廊”?“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特色文化縣(村)”?“民間文化保護區”等?例如北京溫榆河生態走廊?懷柔區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內蒙古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吉林省通化人參特色文化縣;貴州省黎平縣肇興侗族民間文化保護區;四川省在試點草案中列入建立的5個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新疆規劃建立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錫伯族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等?

        這些不同名稱的“文化空間”保護形式,均著眼于當地社區的民間傳統文化亦即非物質文化遺產原地保護和傳承,只是在具體實施的側重點和出發點上相互略有區別?

二?云南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實踐

        1.“保護區”的意義與實施

        云南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意義(和實施辦法),政府以法律形式作了幾乎面面俱到的解釋?2000年云南省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頒布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第三章第18條說,“選擇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聚居自然村寨,設立云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必須符合下列條件:(1)能夠集中反映原生形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2)民居建筑民族風格特點突出并有一定規模的;(3)民族生產生活習俗較有特色的”;第19條說,“設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應當尊重當地各民族公民意愿,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申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審核,省人民政府批準”;第20條說?“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建設應當遵守批準的保護規劃,保持原有的民族風格”;第五章第29條說,“對批準設立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當地人民政府應給予政策上的優惠照顧和資金上的支持,省文化行政?民族事務?旅游部門適當給予補助”?從“條例”表述不難看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日“原生形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原有的民族風格”,是設立“保護區”的基點和核心?“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是中國長期以來普遍使用的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是以往國家立法的標準用語?其內容包括長期流傳于各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繪畫?雕刻?塑造?剪紙?皮影?口頭文學?語言文字?紡織?刺繡?印染?服飾?212藝技能?習俗?建筑藝術(技術)以及特定的文化區域或場所等?這些“內容”和表現形式常以單項存在或多項聚集顯形于一定的地域及其擁有者以及傳承者民族中?為使它們避免失傳厄運,能有效地延傳下去并發揚光大,須以區域性保護方式實行法定式的以地理范圍確立的保護措施,這就是須在國家浩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12程中設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項目,使保護成為利于準確把握和守護當代?未來的人文與地理相結合的適用“文化地圖”,讓保護措施落在實處,令保護對象“活態”延續,千年萬載不絕?這即云南省人大制定“條例”以落實對其保護的基本原因?

        云南建立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具體目標是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形態(即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保存較為完整?具備特殊價值的民族民間文化空間(存在地點)建立文化生態“綠色區”?通過這一措施使容存于“保護區”內的具有重要歷史?科學和文化藝術價值且處于瀕危狀態的各種傳統民間文化品類?內容?樣式得以安然延存?流傳,達到扎實兌現保護成效使之免遭亡佚的目的?

        云南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工作在全國產生了良好影響?2003年12月,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第二十二條“對有鮮明特色的民族聚居村落或特定區域,可以選擇其中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存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者,劃定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規定,就是對云南相關經驗和法律規定的認定和采納?2004年,國家文化部?財政部下達《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實施方案》第四部分“7保護32程7的保護對象?保護方式與實施內容”第五條規定:把“在民族民間文化形態保存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特色鮮明的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區域,分級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列為“工程”重要項目之一?這兩個文件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提法與云南省已實施數年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工作的內容?實質和具體要求完全一致?

        根據全省實際情況,云南首先將名稱不同但內容相似的各種“文化空間”類型統一納入規范管理?包括:(1)政府按有關政策法律規范建立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傳統文化生態和環境生態相協調的獨特民族文化區域(村寨或鄉鎮);(2)按國家規定正式命名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名鎮;(3)已正式命名的符合國家規定要求的“民間藝術之鄉”?“特色文化之鄉”;(4)州?市?縣級建立的“民族文化生態村”(個別或名“x族民俗文化村”);(5)省級專家在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課題實施地(自然村落)建立的5個“民族文化生態村”(已納人省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管理)?

        上述五種類別雖然名稱不同,但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的基本概念及《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規定要求相一致,都有作為“保護區”必備的文化代表性和典型性等主要特征?

        2.“保護區”的基本特征

芒島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

        (1)“保護區”是自然村寨?鄉鎮社區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綜合體?其包括的村落地點或特定區域,必是生態環境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亦即非物質遺產表現形式保存較完整?完好并具有特殊價值的地域空間?例如,景洪市曼聽傣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從古代建寨取名“曼聽”起,便有了“花園寨”的定位(傣語“曼”是村寨,“聽”是花園),迄今幾百年,一直保持著獨特的“花園”式基調的自然生態優美的村寨格局;加上多樣性民間文化藝術品種保存良好?全寨傣族同胞重視守護自己的鄉土文化財富,使自然與人文交融為一體,產生令人折服的魅力?

        (2)“保護區”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綜合體?作為民族傳統文化全部或主要表現形式生存和發展的特定空間,“保護區”集合了該空間內類別多樣容量豐厚的民族?地域傳統文化現象?遺跡和特征?可以說,“保護區”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資料庫?例如大理市周城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是國內外馳名的扎染之鄉,無論從建筑藝術?服飾藝術?織染刺繡工藝?民間歌舞?民間曲藝(大本曲)?白劇表演?民間故事傳說,還是從風俗節日(蝴蝶會?火把節?本主會)?婚嫁習俗?農事習俗?喪葬習俗?民間信仰習俗等看,都豐富多樣地保存在人們一年四季生活旋律之中,具有“進行時”的典型性?

        (3)“保護區”有濃郁的地域獨特性和民族獨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即文化多樣性的具體標志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保護區”的設立就是為了有效保護此特定區域民族的各種傳統文化樣式,確保這些村落?鄉鎮社區及其文化多樣性的不斷延續?因此這個“空間”必定是具有闡釋民族歷史和文化獨特價值的最佳條件和長處的?例如維西縣葉枝鎮同樂村傈僳族傳統文化保護區,寨子依山而建,充滿詩情畫意美感的木楞子房層層如梯,在綠色樹林和繽紛花叢映襯下,宛如絕無僅有的世外桃源,給人以幻如仙境的感覺?村里傈僳族同胞依然保持著多年前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禮儀,在勤勞?純樸中滲透著絢麗多姿的文化情趣:唱山歌,跳打跳舞,制做和演奏菊栗(竹笛),敲蜂筒鼓,紡麻織布,繡花?穿麻布衣,系織花腰帶,祭山祭水,過年節,舉行簡樸而隆重的婚禮等,奇異絢爛的獨特文化多樣性表現和善良真誠?熱情淳樸的民族個性,使這里擁有豐富又充滿生機的有利于發展經濟社會的民族文化資源,前景十分可觀?

        (4)“保護區”是一項新事物?行進在一步一步往前探索的道路上,任何一個“保護區”皆存在著如何更好地實現保護目標的試驗.面臨種種挑戰和選擇?因各“保護區”建立時間還不長,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保護區”情況千差萬別,如何形成當地政府與村民都能自動投入保護事業的文化自覺之風,按預定目標穩步前進,使保護工作在符合客觀實際的高水平理想狀態中運轉,既確保民族傳統文化原色不蛻變,又能在此前提下助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這是每個“保護區”在實施和建設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但又不容易很快達到的目標?堅持不懈,不斷摸索,已成各“保護區”的共有任務?

        3.生態人類學視野下的保護區

        云南省的保護區工作實施初期,主要參考了專家課題“民族文化生態村”的一些理論經驗;亦即生態人類學的理論方法。

        建立民族文化生態村的主旨,是希冀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和現代化進程中,探索有效保護?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努力實現文化與生態?社會?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發展模式?主要做法是:視民族文化生態村為現存“活”的傳統文化資產與孕育?產生?滋養該資產的生態環境的結合體,主張民族民間文化原地保護,保持當地文化的原本狀態;在生態村內建立民族傳統文化傳習館?“進行時”的民居博物館等有助于推動和傳揚傳統文化精髓的活動點?展示點;以文化擁有者即村民的自覺保護為中心.在政府領導和專家指導下,由當地民眾自行管理,依靠自身力量運作發展;強調文化保護與注重吸收現代文明的一致性,強調優秀傳統和現代文明的結合;重視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努力實現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保護和社會?經濟?文化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任何一種“活”的文化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變遷的形式各不相同,我們無法用同一個變遷模式來衡量不同文化空間的民族文化,推崇守住所謂“原生態文化”的提法并不科學?因此,在“保護區”的建設中要認清傳統文化的“活態性”和變遷性,平衡繼承和發展的尺度,建立完善機制和相關指標,做好科學?穩定傳承的工作?依據生態人類學的主要理論,云南保護區的保護對象包括了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生態人類學在文化生態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對文化適應的關注程度,技術?制度?精神三個文化層面適應的整合,恰好就是保護區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囊括的全部內容?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是物質與非物質文化資源生存的沃土,以地理范圍選擇那些特定地點——村寨?鄉鎮(社區)的民族傳統文化空間加以保護,使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物質載體,在適宜其生存的環境中原狀“活態”地保存與傳續下去,對云南這個以“民族?山區?邊疆”六字為突出特點的多樣性文化地區而言,不僅符合客觀實情,適應當前和未‘來發展需求,而且非常及時和實在,具有不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文字:楊雪吟

圖片: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

編輯:王海

原文來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