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載曜,萬物咸覩。時入仲夏日,非遺收獲滿。
6月2日上午,在呈貢大學城云南藝術學院,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云南藝術學院普及培訓(第五期)研培成果匯報展暨“2017?創意滄源”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民族文化主題創意活動成果展拉開帷幕。云南省人大原常務副主任晏友瓊,云南省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文產辦主任羅杰,云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黃雁玲,云南藝術學院院長郭浩,云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民宗委、云南省物價局、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等相關部門領導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
開幕式后,云南省人大原常務副主任晏友瓊等有關領導在云南藝術學院相關負責人、省文化廳非遺處副處長董艷玲的陪同下,參觀了“創意滄源”畢業生成果展,對設計學院師生的作品贊不絕口。隨后,參觀了第五期研培學員成果展,并與部分學員親切交談。

云南省人大原常務副主任晏友瓊參觀展覽

云南省人大原常務副主任晏友瓊了解培訓情況

學員作品——織錦

學員作品——木雕
下午2點,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云南藝術學院普及培訓班(第五期)結業儀式如期舉行。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紅、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副處長董艷玲出席。同時, 三位大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賴慶國(錫器制作技藝)、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段國梁(劍川木雕)、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寸發標(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應邀參加。結業儀式由設計學院院長陳勁松主持。

結業儀式
在結業儀式上,云南藝術學院副院長潘紅教授致辭,她談到,今天的兩個成果展——創意與非遺同臺亮相,然而參加培訓的傳承人是最亮麗的色彩,這讓我們每一個人增強傳承非遺的使命感。熱情洋溢的致辭中,“溫暖”、“傳承”這樣的詞語,深深滋潤著每位在座者的心田。董艷玲副處長寄語參訓學員們,讓更多的年輕人傳承好非遺,將云南的非遺傳承事業做得更好。作為學員代表,來自劍川的木雕藝人劉潤談了自己的感受,與領導、專家開展面對面交流,深受感動;到云藝培訓,實現了一個手藝人的夢想;今后,將和其他學員一道,傳承好技藝。

潘虹副院長致辭

董艷玲副處長講話
隨后,參加培訓的47名學員從董艷玲副處長和3位大師手中接過結業證書,笑容洋溢在每一個人臉上。
座談會上,三位大師級傳承人還與大家分享在學藝、傳藝成功路上的心得。賴慶國從參加高級研修班也有過“不理解和困惑”的經歷,倡導要終身 “學習”。段國梁談到,從小聽信長輩說的“行行出狀元”,因此,一輩子“執著”堅守做一件事情,是他成功最大的體會。寸發標大師用40余年的成長經歷,以他的新作與工匠精神之間的關系,他最大感悟是感恩、責任。感恩讓他走得更遠、更高,責任感則讓他用心去體會感悟銀器制作,不斷創作出 “匠心”之作。受3位大師的影響,參與培訓的學員也有所感悟。劍川楊巨興、瀘西張映龍談到,來云藝培訓見到了以前沒接觸過的設計,對自身觸動很大,以后會用心去設計作品。而來自滄源縣的佤族姐妹們以及永勝縣彝族(他留人)姐妹倆,用民族歌曲表達對培訓的心聲,也將結業儀式推向了高潮。


頒發結業證書

手捧證書,心感喜悅
第五期普及培訓班吸取以往經驗,適時、合理分配教學時間與課程比重,按照藝術與設計鑒賞、造型與設計基礎、學員交流研討及專題沙龍等主題展開教學,在已有基礎理論模塊、教學實踐創作模塊的基礎上,加強學員、教師之間的專題沙龍交流。同時,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手工藝品徽章”評選專家、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教科文組織、國際貿易委員會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顧問羅建金博士(Kean-Kim, Joseph Lo)為紡織技藝班的學員授課。可以說,培訓課程安排合理,課堂井然有序,培訓效果明顯。隨著培訓的圓滿結束,從云南藝術學院走出來的“傳承人群”也會帶著培訓的所思所得,更好地傳承非遺,用手藝“講”好民族文化故事,創作出更好的非遺精品。

結業合影
截止至目前,由文化部、教育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已在首批培訓試點院校云南藝術學院已成功舉辦普及培訓五個批次,累計結業學員350人。
(撰文:云南省非遺中心 楊金杰)
(圖片:云南省非遺中心 馬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