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云南省文化廳(省文物局)認真貫徹落實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關于組織開展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的通知要求,聯合大理州人民政府、聯合昆明市官渡區人民政府,在大理市、昆明市舉辦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宣傳活動,并精心組織團隊赴成都參加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部主場活動。同時,支持指導有關單位和基層文化、文物部門,以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宣傳活動。
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2006年,國務院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為集中宣傳展示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搭建了重要平臺。2016年9月,國務院將“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調整后的首次活動,也是第十二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以 “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活動的宣傳口號是:“保護文化遺產人人有責”“傳承非遺——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振興”“保護傳承非遺展現生活智慧”“活力社區活態非遺”“振興中國傳統工藝”。文物方面的主題為:“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宣傳口號為:“保護文物,人人有責”“一帶一路新舞臺,文化遺產活起來”“保護文化遺產,擦亮中國名片,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中華遺產”和“相約古都洛陽,感受華夏文明”。
6月10日上午,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以下簡稱“非遺節”)暨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部主場活動開幕式在成都國際非遺博覽園內隆重舉行。本屆非遺節以“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遵循“走進生活、活態活力”的理念,以“世界風、中國節、中國戲、中國藝”為主線,主體活動包含“一帶一路”國家手工藝展、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成果展、非遺項目競技展,并舉辦國際論壇、非遺項目進社區等400多場活動。云南省文化廳高度重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濤親自帶隊組團參加活動。55人的云南非遺代表團,為主場活動帶去了建水紫陶、鶴慶銀器鍛制技藝、彝族(撒尼)刺繡、劍川木雕、傣族織錦技藝、傣族孔雀舞、傈僳族民歌、哈尼族多聲部民歌等云南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全國平臺展現我省民族文化多樣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活動期間,李廳長走訪看望傳承人,充分肯定傳承工作和取得的成績,激勵了大家帶徒授藝的熱情。并且帶領廳非遺處和省非遺保護中心同志,對四川省蜀錦織造技藝、蜀繡、竹編、年畫、望叢歌會等非遺項目進行了調研,分析我省與四川省非遺保護工作相比,存在的差距和問題,鼓勵大家增強緊迫感和危機感,虛心學習,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建設民族文化強省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做出更大貢獻。這次活動,我省還派出西雙版納傣族龍舟隊——曼弄楓龍舟隊,在非遺文化節的龍舟競技展競賽場上一展風采。
李濤廳長看望傣族孔雀舞傳承人
李濤廳長調研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
李濤廳長調研四川省郫都區川菜文化體驗館
曼弄楓龍舟隊在非遺文化節的龍舟競技展競賽場上獲得第七名的優異成績
6月10日至13日,云南省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主場活動在大理舉辦。
主場活動開幕式
2017年全省“文化與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主場活動,由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大理州文化體育局承辦。活動緊緊圍繞“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這一主題,精心準備為期三天的傳統歌舞樂展演、傳統技藝展示、文化遺產知識講座、文物鑒賞、文化遺產圖片展覽、法律法規宣傳咨詢六大方面的活動,在大理州群眾藝術館廣場、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大理大學等地,為廣大民眾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了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豐碩成果,拉近民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距離,讓非遺保護成果融入生活,惠及民生。
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文化遺產知識講座
文物鑒寶
文物鑒賞會場座無虛席
文化遺產圖片展
活動期間,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現。傳統歌舞樂展演將彝族海菜腔、傣族孔雀舞、傈僳族阿尺木刮、彌渡花燈、布朗族彈唱、怒族民歌“哦得得”、拉祜族民歌、彝族打歌、白劇、劍川白曲、彌渡民歌、白族大本曲、白族吹吹腔、白族舞蹈“力格高”、嘎蒙卡兜舞等35個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非遺項目搬上舞臺,在大理州群眾藝術館廣場和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輪番上演,11場內容豐富、各具風格的演出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觀賞,讓民眾領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歌舞之美。傳統技藝展囊括了建水紫陶、騰沖皮影、滇式風箏、梁河葫蘆絲、烏銅走銀、彝族刺繡、傣族竹編、易門浦貝陶、劍川木雕、白族扎染、白族布扎、鶴慶銀器、白族甲馬、下關沱茶等20余項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駐足圍觀,糖畫、面塑展位前更是排起長隊,人氣火爆。據初步統計,展示期間,傳承人的銷售額近20萬元。活動還以圖片展覽的形式,展出《振興傳統工藝計劃》《白族服飾》《館藏文物精粹》《大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四個方面的內容,向觀眾宣傳展示大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普及宣傳傳統工藝振興的基本理念和原則。我省新公布的第四批省級非遺項目“白族霸王鞭”、“甸北白族田埂調”、“白族甲馬”、“白族服飾”、“傣族竹編”也在活動中一展風采。
白族布扎
剪紙
面塑
糖畫
傈僳族阿尺木刮
活動期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金龍、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規劃保護部主任胡榮梅在大理大學分別作了題為《南詔城址考古概況及研究》、《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保護》的知識講座。還專門邀請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宗教社會學博士、渥太華大學文化研究中心亞洲項目主管、蘭州大學客座教授、云南大學客座教授李強,為巍山縣文化業務部門作了有關加拿大原住民傳統文化保護的學術報告。李博士還專門參觀考察了劍川縣沙溪古鎮,并與有關部門同志就相關學術問題進行了交流。
工作人員準備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各級各部門出臺的政策法規,以及相關宣傳折頁、書籍約50余種,根據群眾不同需求,發放宣傳材料10000余份,為廣大市民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營造全民共同關注,尊重、熱愛、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法律咨詢與宣傳
在官渡古鎮,中國(昆明)官渡第七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系列活動于6月10日上午盛大啟幕,十項宣傳展示活動輪番上演,好戲連臺。
啟動儀式演出
在官渡古鎮廣場,“傳承與振興-中國(昆明)官渡第七屆全國非遺聯展”豐富多彩。來自陜西、河北、貴州、安徽、江蘇、寧夏、廣東、湖北、吉林、山東、遼寧、重慶、山西、青海、西藏、浙江等17個省(市)、自治區的70個非遺項目,于6月10日至12日集體亮相官渡古鎮,涵蓋了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等非遺類別。聯展彰顯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振興,展示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吸引了絡繹不絕的群眾爭先選購,聯展三天現場銷售額達50多萬元。聯展的舉辦得到了省外參展傳承人的高度好評,盛贊主辦方為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和傳承人搭建宣傳、交流、展示、利用的良好平臺。
非遺聯展
官渡區組織的其他宣傳展示活動也精彩紛呈。中國工藝·傳承與振興民間論壇群英薈萃。來自全國各地參加非遺聯展的傳承人代表、云南大學專家和學者,以及媒體人齊聚一堂,共同圍繞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民間工藝的振興展開探討交流。創意生活—第二屆民間繪畫掛盤繪制大賽別開生面,吸引了大量學生前來參賽。彩繪云南-昆明現代民間繪畫精品展讓人流連忘返,國寶云子·第四屆名人圍棋邀請暨百人圍棋賽扣人心弦,官渡滇劇花燈展演令人耳目一新。此外,還舉辦了官渡記憶?老官渡民俗文化展、“官渡非遺分館·老官渡記憶展通過老物件、老照片、記錄再現了官渡過去90年的發展軌跡和逝去的鄉愁記憶。官渡古鎮昆明碑林博物館舉行的昆明碑林博物館拓片體驗周,展示了昆明地區代表性碑刻藝術,體驗拓片技藝。
民間論壇
民間繪畫掛盤繪制大賽
國寶云子?第四屆名人圍棋邀請暨百人圍棋賽
官渡滇劇花燈展演
遺產日期間,云南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省博物館組織了“大地精華詠恒”首屆“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云南系列活動,舉辦了“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夜”頒獎慶典和“詠恒”論壇。在藝術家園區,昆明廟會文藝宣傳和商貿集市活動也如期舉行。各州市和縣(區、市)文化文物部門、單位,也結合本地實際,組織舉辦多種形式的宣傳展示活動。
“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夜”頒獎慶典
藝術家園區昆明廟會文藝宣傳
2017年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展示活動得到了云南電視臺、春城晚報、云南政協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網易新聞、云南網、新浪網、中國日報網、民族時報等主要媒體以及各地新聞界朋友的持續關注和報道,在全社會營造出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濃厚氛圍。各主、承辦單位加班加點、協調各方,提供了貼心周到的服務,為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保障。
文化遺產是人類生存智慧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見證,是各族人民奮步前行的精神動力。以“遺產日”為契機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展示活動,對于增強遺產保護意識,提高保護傳承水平,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與邊疆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字:丁曉冰(云南省非遺中心)
圖片:云南省非遺中心 云南省博物館 官渡區非遺中心 云南藝術家園區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