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云南省選派第二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赴浙江師范大學培訓開班儀式舉行。儀式在浙江師范大學邵逸夫圖書館報告廳進行,浙江師范大學副校長李偉健,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胡雁,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杜文輝出席開班儀式并講話。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院長田中初主持開班儀式。
開班儀式
儀式會場
這是認真貫徹落實文化部、教育部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開展發達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非遺工作;按照“整建制,成氣氛”的要求,選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項目,依托浙江師范大學專業教學資源,對項目從業者進行文化藝術、專業知識和傳統技藝實踐指導提高,云南省文化廳與浙江省文化廳共同舉辦的第二期傳承人群培訓。本期培訓設“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班”和“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班”兩個班,每班50人,從2017年7月17日開始至8月16日結束,為期一個月,對我省大理州祥云縣、鶴慶縣和紅河州建水縣,選拔出的100名年齡45歲以下、具有三年以上從藝經歷的中青年傳承人、尚處在非遺實踐初級水平的青年人群進行集中培訓。旨在通過培訓,增強非遺傳承人群的文化素質、審美能力、傳承活力,提升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提高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鞏固研培效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李偉健副校長講話中指出,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推進非遺事業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也是振興中國傳統工藝、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舉措。2015年,在浙江省文化廳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浙江師范大學被列入文化部、教育部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首批試點院校。截至目前,學校已主辦普及培訓班5期,共培訓學員246人,培訓項目涉及浙江瓷器燒制、東陽木雕、黃楊木雕、云南建水紫陶、劍川木雕等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培訓中,立足傳承人群個體發展、學校學科專業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導向,以“為非遺育才、為生活創新、為民族傳承”為目標,從科學化論證、多元化培養、精細化管理、持續化跟進等四個層面開展工作,在促進學員可持續發展,推動非遺傳承工作創新、研究、協同等方面取得較好的成效。
李偉健副校長講話
胡雁處長講話中說,去年云南與浙江共同成功舉辦了第一期傳承人群培訓班,增添了工作的信心和動力,為今年的培訓提供了有利條件,希望“云浙”雙方加強交流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推動合作關系的深入發展。同時,充分肯定了浙江師范大學在傳承人群培訓計劃中取得的成績,希望研培工作在前期調研基礎上,深入研究培訓項目的文化內涵、技藝原理、流變脈絡,深入研究行業動態和學員的需求,精心安排好教學計劃,全面提供學習保障,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胡雁處長講話
杜文輝處長對浙江省文化廳和浙江師范大學為傳承人群培訓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誠摯的感謝。她說,參訓學員對去年的培訓成果非常滿意,給予高度贊揚。今年浙江師范大學還組織了回訪,實地調研參訓項目和學員,充分聽取學員對培訓課程的設置和實踐實訓的建議,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培訓方案,認真進行準備,為本期培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次培訓是浙江省文化廳協同浙江師范大學,專門為云南傳承人群量身定做的又一次高規格的訂單式培養,凝聚著浙江人民對邊疆人民的深情厚誼。要求學員做到提高思想認識,端正學習態度;珍惜學習機會,遵守培訓紀律;堅持學以致用,取得明顯成效。鼓勵大家努力學習,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為建設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做出新貢獻。
杜文輝處長講話
田中初院長主持儀式
浙江師范大學1956年創建于杭州,1965年南遷金華,今年是新甲子的開啟之年,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學校辦學積淀更加厚實、辦學基礎更加扎實、辦學定位更加務實,正在努力建設成為國內知名、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學校現有3個校區,3百余名教授、3千余名教職員工、3萬余名全日制在校生,先后為社會輸送了30余萬名各級各類優秀人才,被譽為“浙江省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學校建有17個二級學院71個本科專業,2個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擁有從學前教育到博士培養、完整的人才培養層次與體系,在教育研究、兒童研究、非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品牌。201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為第一批省重點建設高校,已經連續7年在多個有影響力的大學排行中進入全國百強。
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班培訓
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班培訓
學員全神貫注聽課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認真總結經驗,充分整合資源,組織培訓回訪,增減和調整培訓內容,及時改進教學方法,主動服務非遺傳承人群,推出優勢培訓項目和特色品牌,為促進非遺事業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培訓班合影
供稿:云南省文化廳非遺處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