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午夜精品|妻子的秘密韩国版|大果冻|91国高清视频|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在线|野战农村妇女一级A片|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妻子的秘密韩国|国产91深喉口爆在线观看|朋友的妈妈完整版,粉色视频APP在线观看,三级黄色高清视频,麻豆天天做天天爱爽a区,中文字幕第10页,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久久

新聞資訊-新聞動態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這十年

日期:2017-08-12

        2007年,文化部正式設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在我國正式開展起來。如今,這項工作已經走到第十個年頭了。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并經文化部批準設立的特定區域。

  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利于在非遺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區域探索整體性保護,這是中國在非遺保護領域的一大創舉。

  那么,這項工作是如何開展起來的呢?成效又如何呢?

01

建設工作穩步推進

要求見人見物見生活

  2005年12月印發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明確要求,對文化遺產豐富且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的區域,要有計劃地進行動態的整體性保護。

  2007年,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從加強傳統文化整體性保護的角度出發,文化部正式設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在我國正式開展起來。

  據了解,2007年以來,文化部先后批準設立了閩南、徽州、熱貢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這21個實驗區涉及福建、安徽、青海等17個省區市。參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理念和做法,各省區市也設立了范圍有大有小、特色鮮明的14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中經文化產業制圖

  2010年,文化部印發《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的意義、建設方針和原則、設立條件、設立程序、基本措施等,對實驗區建設工作加強指導。

  指導意見規定,申報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需符合以下條件:

★傳統文化歷史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并為社會廣泛認同;

非遺資源豐富,分布較為集中,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鮮明的區域、民族特色;

非遺所依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良好;

當地群眾的文化認同與參與保護的自覺性較高;

當地人民政府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保護措施有力。

  2011年,文化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每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都要編制一份總體規劃,并以此為引領開展生態保護區建設。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布施行,其中第26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性整體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十六條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當地文化主管部門可以制定專項保護規劃,報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確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應當尊重當地居民的意愿,并保護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避免遭受破壞。

實行區域性整體保護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地村鎮或者街區空間規劃的,應當由當地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據相關法規制定專項保護規劃。

  近年來,文化部不斷加強對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的指導,要求生態保護區建設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把非遺項目和其得以孕育、滋養的人文生態環境一起保護;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居民,保護其生活方式,避免生態保護區內的傳統村落、老街變成空心遺址,避免非遺失去傳承基因、環境和土壤。

浙江象山海鹽曬制技藝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文化部一方面指導生態保護區編制好總體規劃,要求各生態保護區找準自己的特點,形成特色;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采取支持措施,努力使每個生態保護區真正做到“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

2011年至2015年,文化部通過中央財政支持10個生態保護區建設了151個非遺綜合性傳習中心。

2016年,通過中央財政支持18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62個非遺傳習中心的建設與運營工作,在生態保護區增設了287個非遺傳習點。

在實施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中,將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非遺傳承人群納入整建制培訓范圍,已累計培訓了180人。

2016年,文化部積極推動傳統工藝工作站建設,木真了公司在武陵山區(湘西)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上海大學在格薩爾文化(果洛)生態保護實驗區、蘇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故宮博物院在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黃山)設立了傳統工藝工作站。

徽州民俗熱古城

  今年,文化部要根據“少而精”的原則,合理布局,繼續穩步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工作,并爭取全部完成2015年前設立的生態區的規劃編制及批復。

  文化部非遺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將研究制定《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總結實驗區建設經驗,進一步完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建設、管理的工作機制。

在生態區建設過程中,要牢固樹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確立整體性保護的政策框架,防止人為割裂非遺傳承與相應環境的聯系。

要特別重視社區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把保護社區文化納入整體性保護的工作范疇,推動非遺在社區文化生活中延續和發展。

今后傳習中心和傳習點的建設布點將進一步向生態區傾斜。

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幫助各生態區找準自身特點、形成特色,努力使每個生態區真正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生態區。

——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在2017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節選)

02

拿出一本明白賬

全方位評估總結經驗問題

  為全面檢查和分析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工作進展和成效,拿出一本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明白賬,2015年,文化部非遺司印發了《關于開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實施情況試評估工作的通知》選擇閩南、徽州和晉中3個生態保護區開展試點評估。評估分自我評估交叉評估兩個階段,主要對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的實施效果、資金使用效益、區域內非遺項目保護等進行評估。

  2017年4月,文化部又委托中國非遺保護中心開展了熱貢、羌族、武陵山區(湘西)、象山、濰水、迪慶6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第三方評估工作。評估的目的是檢查和分析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工作進展和成效,理清特色,總結經驗,查找問題。

  這6個實驗區規劃合理,近、中、遠期建設目標設定適當,而且近期目標已基本實現。具體表現為:

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與傳播制度逐步健全;

搶救性保護工作有序推進;

生產性保護成效顯著;

數字化資源量累積快速;

傳習場所、展示場館等基礎設施不斷增加;

非遺理論研究成果豐富;

“非遺進校園”活動成效突出;

宣傳傳播活動形式多樣,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資金投入和產出效益符合預期,區域內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程度顯著提高;

民眾的文化主體地位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度、參與度普遍提高;

領導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初步確立。

  盡管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是領導重視不夠。有的地方黨委、政府還未將實驗區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工作考核目標,生態保護區建設只依賴中央財政,地方支持不足。

二是規劃操作性不強。地方文化行政部門在生態保護區規劃制定中過分倚重規劃編制單位,自主參與度不夠,導致規劃過于理論化,操作性不強。

三是規劃約束力不夠。總體規劃批復后,由于地方人力、財力限制,部分規劃事項未能如期實施也無問責機制。

四是特色建設不明顯、評估總結不夠。

03

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的湘西模式

  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處、武陵山區中心腹地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于2010年5月由文化部批準設立。保護區總面積1.55萬平方公里,涵蓋整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縣1市,總人口296萬,其中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另有瑤、回、滿、白、壯、侗等少數民族在此居住。世界文化遺產永順老司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古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里耶、王村、茶峒、浦市以及82個傳統村落,1517處各類歷史文化古跡,13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項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項目……在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厚重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神奇的山水風光構成了極具湘西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2013年9月以來,湘西州在全州8個市縣分別確立了1個自然生態、文化生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完好且民俗風情文化資源豐富的村寨作為整體性保護試點村寨,根據每個試點村實際情況,制定各具特色的實施方案。在試點村寨,重點開展傳習所、生產性保護基地等陣地建設和民族傳統節慶活動,提倡講民族語言、著民族服飾、習民族習俗,維護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空間。以此探索非遺整體性保護最具實效的范例,并計劃在整個保護區內推開。

  在整體性保護過程中,湘西州堅持“四個結合”的工作方法,即把非遺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與傳統村落保護有機結合,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與群眾受益有機結合,逐步探索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之路。

  此外,該實驗區的搶救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也卓有成效。組建了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心,現已全面完成苗族鼓舞、土家織錦技藝、鳳凰紙扎、酉水船工號子和土家族哭嫁歌5個國家級項目的數字化保護。生產性保護工作也在保護區全面展開,極大惠及了當地民生,保護區內現有1個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和12個州級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以落實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為契機,重點扶持土家族織錦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湘西苗繡非遺產品的提質升級,打造了一批非遺生產性保護龍頭企業,并與國內知名服裝品牌木真了聯合設立了湘西傳統工藝工作站。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中經文化產業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