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是一名計算機系的學生,為送同學禮物產生了制陶興趣;畢業后,在家鄉云南建水過著循環安逸的職場生活。而她卻不甘穩定,辭職貸款10萬元開起了紫陶窯,就此轉型為制作紫陶器具的手藝人。她只用1年的時間就還清了貸款,如今,8年過去了,她成了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創作出獨屬這一方水土的日用陶器,夢想著給我們帶來質樸優雅的生活方式。她就是建水紫陶匠人——李艷飛。
2017年7月,她來到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浙江師范大學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班交流學習,繼續她的制陶之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她的故事。

(圖1:李艷飛于自家店內雕刻紫陶)
2002年3月的一天,蒙自師范高等??茖W校(現紅河學院)計算機軟件教育專業一年級的學生李艷飛正絞盡腦汁地想著送同學什么生日禮物,她思來想去決定去學校附近的陶吧親手做一個杯子送給同學。初次接觸陶泥的她哪里知道拉坯的艱難,一個下午根本完成不了。后來她捏了個簡易的小花瓶,還沒燒就拿去送給了同學。同學很喜歡,說她很有做陶天賦。李艷飛做陶的興趣也就此產生。
李艷飛清晰地記得當時陶吧8塊錢1小時,但自家經濟情況不是太好。為了能去陶吧做陶,她就在學校勤工儉學。不僅如此,大二(2002年)暑假期間,她還去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觀摩學習。陶廠員工很忙,她在旁邊蹲著看他們拉,但也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哪里該用力。日積月累,她靠著在暑假去陶廠細致入微地觀察和周末去陶吧不厭其煩地嘗試,大致學會了拉坯和雕刻。

(圖2:作品《荷之靈》,2013“國信·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2004年專科畢業后,李艷飛在紅河州彌勒職中教計算機,教了半年,她覺得不適合自己,就辭職了。接著,她通過了高速公路管理開發公司的面試,成了一名收費站站長。站長的生活倒也過得輕松自在,每天就是調解糾紛。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李艷飛就利用閑暇時間于2005-2007年在對外貿易經濟大學函授學習法學專業。偶爾也去建水縣工藝美術陶廠觀摩,直到2007年陶廠倒閉,她也始終沒有放棄對制陶的偏愛。
正如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李艷飛的學藝之路并不順利。她去老師傅們家里請教制陶方法和技巧,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反饋?;侍觳回撚行娜?,經過一家一戶誠心誠意地拜訪,李艷飛終于找到了陶廠的末代廠長谷興有師傅?!白鲆话褖赜?2道工序,谷師傅熟悉整個流程,也樂意教導我??梢哉f沒有谷師傅就沒有今天的我?!崩钇G飛真切地說道。
谷師傅的好友老火,也是李艷飛的貴人,拉坯的手勢是老火教的。老火的手白凈修長、骨節分明,而李艷飛的手粗糙開裂、滿是血泡。老火見狀,就解釋道:“泥巴欺生,你如果不會用它,它肯定把你的手搞爛。你不能老是往坯上送水,要沿著手背慢慢淋下去,這樣在坯上才均勻,坯體也不容易變形?!碑斎?,老火有時也打趣道:“你那個手就是干粗活的手,干不了細活,再學也學不會?!?/div>
谷師傅的慷慨相教與老火師傅的因材施教,讓李艷飛對制陶有了新的認識。

(圖3:作品《水煙壺》,2016“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因為喜歡制陶,且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李艷飛想全身心投入到陶藝上,于是在2009年,她辭職了。為此,家人極力反對,她母親甚至好幾個禮拜都沒跟她說話,但她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她貸款了10萬塊錢,在縣城租了個80平米的作坊,里面就一個拉坯盤和一個大概能放26把小壺的窯。她面朝陶泥、背朝墻的日常生活就此真正開始。凌晨三點,萬籟俱寂,人們早已進入夢鄉,而李艷飛才結束一天的工作。早上7點半,又照常去工作。如此日子,循環往復。“一窯窮,一窯富,窯窯驚魂?!彼隽税雮€月的壺,第一次入窯,全裂了。第二窯還是全裂的。那噼里啪啦的聲音聽得人心如刀割,它是心碎的聲音?!霸谥铺招袠I中,燒窯技巧通常是秘而不宣的,只能一次次自己摸索?!崩钇G飛回憶起那段與陶相依為命的艱辛歲月,不由得感慨萬千。
第三窯她通過書籍和網絡來了解紫陶泥中所含的成分,根據元素活動周期表來判斷燒窯的溫度和時間。“照著那個來燒,燒出的生了,回爐再燒。溫度再調高一點,老了,長水泡了,又全廢了?!崩钇G飛如是說。
經過3個多月的摸索實踐,李艷飛終于掌握了制陶工藝中關鍵性的燒窯技藝,此后創作水平和制作技藝都全面提升、日趨成熟。 一年后,她就把貸款給還清了。李艷飛笑著說:“燒到好看的作品,我就像個‘樣馬狗'(建水方言,向人炫耀,讓人羨慕的意思)。媽媽看到我的作品后,終于理解我了,開始為我感到自豪。”

(圖4:作品《生長》,2016年云南省工藝美術第十屆“工美杯”精品評選銅獎)
百姓日用即為道,離開生活便無所謂藝術。作為民間工藝的實踐者,李艷飛在生活中獲取靈感,賦予每件作品或有趣或巧妙的靈魂。作品《荷之靈》中香爐造型是她想象:清晨,撐著小船擺渡荷塘,撥開團團的荷葉,偶遇一捧蓮蓬。作品《水煙壺》小巧便攜,是為像她公公那種隨身扛著又大又重的水煙筒的人而量身打造的。作品《生長》中奇特的茶壺造型是她去屏邊大圍山游玩時,對那里盤根錯節的枯樹冒新芽有感而作。
談起這些年制陶的感受,李艷飛說:“一粒芝麻,看到的人很少;一個西瓜,看到的人就多了。如果建水紫陶多與同行交流、跨界合作,或許全世界的人都來關注了?!?/p>

(圖5:李艷飛與兒子一起拉坯)
從最初的紫陶愛好者,到如今的紫陶匠人;從最初80平米的作坊,到如今前店后廠的小微企業;從最初每每整窯廢品,到如今屢屢榮獲大獎,李艷飛的人生就如毛毛蟲一般,黯淡的歲月再難熬,只要堅持不懈,也總可以等到蝶變的時刻。那時,所有的歷程都是人生寶貴的財富,足夠用生命去回味。
李艷飛為2017年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浙江師范大學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班學員。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由浙江省文化廳與云南省文化廳實施指導,由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具體承辦。此次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班主要由50名云南建水籍學員和1名浙江金華籍學員組成,課程主要圍繞非遺公約與非遺法、陶器與民俗、中國陶瓷簡史、繪畫基礎、工藝設計與包裝、產品營銷等與紫陶燒制密切相關的內容開展,培訓還包括觀摩與考察、大師沙龍等環節,旨在全方位提高學員的文化素養、藝術基礎和審美能力以及產品設計水平與營銷技能。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浙師文傳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