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歲的張朋武來自大理州祥云縣,初次見到這位退伍老兵還能感受到他身上所保留下來的軍人作風。要不是親眼所見,筆者絕不會把這位硬漢與文藝范兒十足的琺瑯聯系起來。他正是云南原創大理張記銀飾——琺瑯空心銀手鐲藝人。今年暑假,張朋武帶著兩個兒子來到浙江師范大學參加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班,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他們父子的故事。
張朋武讀完小學就沒有繼續上學了,16歲的時候開始跟著二哥學習制作銀器。與身邊其他匠人一樣,張朋武跟著二哥在外面走村過寨地做手藝,邊做邊學。但是這種生活沒有持續多久,在外面“游學”了兩年之后,張朋武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入伍。在武警曲靖市支隊服役完之后,張朋武退伍回到家鄉重操舊業,拿起放下了三年的小錘子。
2005年,39歲的張朋武第一次接觸到琺瑯就被它絢麗多姿的色彩所深深吸引。“看到古代人們留下的東西,人們欣賞他們的工藝,把工藝做好就有價值,人們就會喜愛、收藏。”張朋武由此受到啟發,便開始了將琺瑯運用到銀飾制品上的創意。
與傳統琺瑯燒制工藝不同的是,張朋武是先將銀鐲打制成型,再用小鏟將琺瑯釉料涂抹到銀鐲花紋之上。運用不同顏色的琺瑯釉料給手鐲調色,再經過高溫燒制使釉料融化附著在手鐲表面,待冷卻之后就形成了絢麗的色釉。
經過十五年的加工、改進,現在張朋武制作琺瑯空心銀手鐲的工藝已十分成熟。來浙師大參加培訓,“以前沒見過的、沒聽過的都見識到了,回去準備將在這里學到的繪畫、設計、裝飾等知識用到我的產品上去,豐富產品樣式,提高藝術水準。”
張朋武的兩個兒子并不姓張,根據當地的習俗,兄弟倆隨母親姓李。長子李培祥2015年畢業于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昆明鋼鐵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后回到父親的工作坊為家里的產品開辦淘寶店鋪,現在主要負責工作坊的網上銷售工作?!皼]有訂單的時候,我也會跟著父親學點手藝,像鏨刻、打磨現在都能上手?!毙鹤永钆嘣平衲?9歲,剛參加完高考就被父親帶來參加培訓。
張朋武父子為2017年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浙江師范大學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班學員。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由浙江省文化廳與云南省文化廳實施指導,由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具體承辦。此次鶴慶銀器鍛制技藝班主要由36名鶴慶縣籍學員和14名祥云縣籍學員組成,課程主要圍繞非遺公約與非遺法、鶴慶銀器發展史、種類與風格、繪畫基礎、工藝設計與包裝、產品營銷等與銀器鍛制密切相關的內容開展,培訓還包括觀摩與考察、大師沙龍等環節,旨在全方位提高學員的文化素養、藝術基礎和審美能力以及產品設計水平與營銷技能。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浙師文傳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