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青瓷直播展示現場
如何利用媒體融合發展機遇,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如何創新非遺保護手段,提高并引導全社會尤其是年輕人對于非遺的關注?從5月31日開始,由光明網與斗魚直播平臺聯合舉辦的“致·非遺 敬·匠心”大型非遺系列直播活動,通過對30余位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或傳承人的移動直播,讓中國端午節、中國桑蠶絲織技藝、福建南音、雕版印刷、南京云錦、古琴藝術、阜陽剪紙、騰沖皮影、中國珠算、中國篆刻等30余項現實生活的非遺項目,在年輕人活躍的圈子里“活”態展現。

十竹齋木版水印直播展示現場
非遺“觸網”直播平臺,不僅幫助非遺傳承人試水和體驗了新興傳播方式,擁有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非遺節目也讓直播平臺的內容品質得到提升。但如何實現非遺直播常態化,如何用新媒體平臺幫助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注入年輕力量,還值得多方探索。
古老文化“火”起來

雕版印刷直播展示現場
“從事雕版印刷技藝寫樣30多年,接受過很多媒體采訪,但是上直播還是第一次。”江蘇省非遺雕版印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芮名揚開始有了新的思考。
談及與直播的第一次碰撞,芮名揚說:“直播要直接面對觀眾,應對他們的提問等根本沒有準備時間,是很刺激的體驗。既然年輕人喜愛網絡直播,以后是不是可以通過直播平臺招徒弟呢?”
在對中國陶瓷工藝大師陳壇根的直播中,直播團隊幸運地趕上了瓷器開窯。當爐窯的門緩緩打開那一刻,叮叮咚咚清脆的瓷片開裂聲通過一部手機在網絡直播間傳遞給數萬網友時,宛如一曲穿越千年的文化之音,與現代人隔空對話。
3個月以來,光明網、斗魚直播團隊先后去往湖北、安徽、浙江等14個省區市,深入非遺文化發源地,走訪國家級、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推出移動直播30多場,直播總覆蓋觀看人數近3000萬。同時,以移動直播為切入口,光明日報、光明網進行了以“致·非遺 敬·匠心”為主題的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有效傳播覆蓋用戶量達1.73億人次。
北京同仁堂(集團)媒體廣告管理部部長楊程表示,直播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了同仁堂的中醫藥文化,比如同仁堂的調劑工藝和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等。除直播外,同仁堂還通過與天貓、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合作,探索傳統文化品牌互聯網變現的通道。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蕭放說:“直播中的主持人、嘉賓與觀看者互動,讓這個過程有一種儀式感。假設我們通過直播平臺舉辦一個祭祖儀式,觀眾通過同步觀看整個祭祀過程,應當會激發他們的集體參與感。雖然身在異地卻可以心心相通,這就是直播所能達到的效果。”
非遺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在傳統傳播渠道的推廣過程中,不僅傳播成本高,受眾接受效果也并不明顯。而互聯網突破了地域限制,給非遺提供一個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臺。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融媒體中心主任陸先高總結道,這次借助新媒體為非遺的傳播與傳承賦能,新媒體即時、互動、精準的傳播方式,不僅可以讓古老的文化“活”起來;還可以幫助一些相對小眾的文化形態發現粉絲,以年輕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冷門的文化“火”起來。
青年關注讓傳承“活”下去

中國珠算直播展示現場
在“互聯網+”的時代,一個領域“觸網”、搭上互聯網快車,已經不是要與不要的問題,而是快與慢的問題。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據CNNI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5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占96.3%。網絡直播作為移動端重要的新興業態,自2015年以來發展速度迅猛,涵蓋了游戲、娛樂、體育、綜藝、音樂、教育、人文等多個領域。截至2017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共3.43億,占網民總體的45.6%。
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方面,成功的“觸網”例子有很多,比如走紅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正是通過在線彈幕網站的二次發酵,形成觀看熱潮。此次非遺與網絡直播平臺的合作,可謂又一新例。
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副局長盧嵐認為,網絡直播作為移動端重要的新興輿論陣地,要主動適應、積極引領,發揮網絡直播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領域的正面作用。直播平臺是一個年輕人聚集的地方,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形態,非遺的傳承離不開年輕群體的關注。將非遺傳承中的文化底蘊及工匠精神搬上手機屏幕,能讓更多年輕網民更加直觀地了解我國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更重要的是,除了增加非遺的曝光度,網絡推介和傳播更大的隱形好處表現在,提升了非遺傳承人的自信。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年偏安一隅,漸漸變成“落后”“古板”的代名詞,不僅難以獲得外界關注和認同,而且也影響到傳承者的自信。而傳播介質轉換之后,非遺就能在傳播渠道占有一席之地,經受大眾文化和眼光的“檢驗”,既可以拉近傳承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也能給傳承者帶來更多的自信與動力。
在文化部非遺司司長陳通看來,非遺是一個宏大的體系,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372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名錄的項目有39項。2017年被行業稱為非遺直播元年,直播+非遺成為最新的發展趨勢。非遺的教育和普及,與傳承人的態度和作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傳承人可以參與到直播等方式的傳播中來,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那么,非遺文化如何更好地傳播和傳承,未來還可以有哪些新形式切入?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駱芃芃認為,非遺的傳承保護必須要和當下生活緊密相連,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這樣才有更寬廣的發展生存空間。國家級非遺十竹齋木版水印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魏立中補充道,傳統文化只有從小“播種”在孩子們身上,優秀文化才得以傳承,作為傳承人應該義不容辭地把這門技術與藝術帶到更多學校,讓它進入社會,成為每一個人的驕傲。
搭建與年輕人的聯系紐帶

和騰沖皮影直播展示現場
傳播推廣路徑的優化只是擴大了外界了解非遺文化的窗口,并不能代替非遺項目自身的與時俱進和自我改良。讓更多的人知曉和認同非遺文化,破除傳播方式局限與文化本身的創新缺一不可。
直播正在讓非遺傳播更加垂直化。斗魚直播總編輯李喆說,直播其實是一種人際傳播方式。通過把非遺傳承人請上平臺,將技藝制作過程通過直播的方式播放出來、留存下來,其實已經是一種活體的傳承。如果有觀眾喜歡某個類型的產品,他們會“誓死追隨”。如果某件商品是為網友們量身定作的,那網友與傳承人之間的互動聯絡會更密切。因此,對于技藝的傳承也會變得跨地域性和多元化。
楊程也表示,直播其實是一種圈層文化,每一個非遺的背后其實都有自己的圈子,在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傳播方式下,每一個小的IP周邊會吸引一批固定的受眾,未來,無論是從傳播、品牌還是商業的角度,一個擁有圈子的非遺項目都會得到豐厚的回報。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非遺項目帶有濃厚的傳統色彩,與當今社會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消費取向存在先天隔閡。非遺如果不拉近與主流消費的距離,不僅自身的文化價值無法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而且還面臨著傳承的危機。
對于下一步如何進一步利用好現代的傳播手段,讓非遺慢慢走近主流的大眾傳播視野,蕭放認為,非遺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文化項目,而網絡直播又是很現代的媒體方式,目前直播非遺還處在嘗試階段,今后還應不斷完善,多選擇大眾關心的非遺項目,提前做好準備,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非遺“活”在大眾身邊。
盧嵐也建議,下一步應該針對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不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結合網絡直播的傳播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策劃;不斷發掘、吸引新的非遺傳承人,鼓勵他們通過網絡直播開展非遺傳承與傳播。
陸先高表示,光明網未來還會進一步創新傳播手段,除直播外,還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體技術,同時要與非遺界的專家們合作,不斷擴大影響,發掘新的非遺傳承人,鼓勵他們加入直播,并讓傳播更具系統性、邏輯性、針對性。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中國文化報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