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正確認識非遺、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發展非遺,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云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瑰麗、民族眾多,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積累了非遺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為貫徹落實文化部《關于開展“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的通知》精神,云南省文化廳結合實際,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在文化扶貧之非遺貢獻、傳統工藝振興、研培計劃、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等非遺保護工作及社會參與非遺保護情況進行宣傳報道,集中展現云南非遺之美,激發社會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非遺保護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依托互聯網,在全社會有效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東巴畫是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了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以及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生活。常見的東巴畫有經書的封面和題圖,做法事時用的布帛畫、木牌畫等,主要用于東巴教的各種儀式中。東巴畫的繪畫形象具有強烈的原始意味,以線條表現為主,樸實生動,野趣橫生,色彩多用原色,鮮艷奪目。許多畫面亦字亦畫,保留了濃郁的象形文字書寫特征,是研究人類原始繪畫藝術的“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東巴畫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納西族東巴畫
幾千年前,一支古羌人支系為了贏得生存空間從西北河淮地區遷徙南下,經過漫長的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他們歷經九死一生來到金沙江流域。在那里,他們深深地被金沙江畔,雪山之麓的這片美麗土地所吸引,從此停止遷徙,結束漂泊,定居麗江。他們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那就是納西人。為感謝神靈賜福,智者東巴在巨大的山石上用尖石刻打,用有色石粉、樹葉汁水和動物鮮血涂畫出神像,然后召集子民進行隆重的祭天儀式。在納西先民虔誠的祭拜聲中,晨光照映下的神像熠熠生輝。
進入21世紀以來,每年的大年初五,金山鄉貴峰三元村森敖家族近50戶人家就會聚集在家族祭天場,如同遠古的納西先民一般舉行祭天儀式。只是世易時移,他們不再拜神,只為了傳承好納西族先民用千年智慧創造,用千年毅力傳承下來的民族文化。森敖家族的祭天儀式在一套完整而嚴謹的規程中進行著。而在祭天的整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載體是由東巴制作的木牌畫,這個儀式中的木牌畫上,尖頭畫神,平頭畫鬼。尖頭木牌畫圍繞水井,寓意著神靈正在護佑生命之源。
東巴和學文
東巴制作木牌畫
祭風儀式木牌畫譜
祭風儀式木牌畫
文化產生科技,科技推動文化。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使東巴畫的載體不斷變化。隨著納西先民掌握了越來越多各種手工技藝,木牌畫逐漸取代了石刻畫。而隨著東巴紙的粉墨登場,以及布料的逐漸普及,又出現了紙牌畫和卷軸畫。
吉祥圖案紙牌畫
卷軸畫《巴烏優麻》
和麗偉是金山鄉漾西人,在古城東巴紙坊工作。從1999年起,和麗偉師從東巴文化學者和力民學習東巴文化。出于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對繪畫藝術的愛好,和麗偉通過10年如一日的努力堅持,在東巴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為古城區東巴畫傳承人。最近,和麗偉剛剛繪制完成了一副東巴神像。為了保證文化傳承的完整和純粹,和麗偉在作畫時用的是東巴紙,竹筆和天然顏料。
東巴繪畫所用的東巴紙、竹筆、礦物顏料
從石刻畫到木牌畫再到紙牌畫和卷軸畫,納西族人主動選取更便捷的文化載體進行創作,有效推動了東巴畫藝術的傳承和傳播。木牌畫畫風古樸、粗獷而單純,與東巴文造型特點完全一致。相比之下,這幅卷軸畫造型嚴謹,構圖緊湊,技法成熟。與藏族唐卡有幾分相似之處。
說到東巴畫,就不得不提《神路圖》,《神路圖》由一百多幅分格連環畫組成,直幅長卷上共描繪了三百六十多個人物及動物形象,畫面色彩鮮明、艷麗,人物造形生動、鮮明,場面宏大,氣勢壯觀,既受藏傳繪畫藝術影響,又具有納西族傳統風格和特點,是東巴繪畫藝術中的珍品,被譽為原始宗教第一繪畫長卷,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
《神路圖》主要用于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整副圖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表現了天堂、人間、地獄三界以及生死輪回的過程,他用連環畫式的畫面反映了納西族先民靈魂不滅的生命意識和完善人生的倫理觀念。
《神路圖》長卷局部
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產生于相對封閉的時空,卻總是在交流中走向繁榮。近幾年來,在中國畫壇上出現了一個當代東巴畫派。一批受東巴文化熏陶的納西族畫家和繪畫愛好者,在模仿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大量的現代東巴畫,使這一古老的藝術重又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他們在吸取傳統東巴繪畫藝術精華的基礎上,用現代人的思維重新審視這古老的文化,把古老的東巴字畫與新的現代技法形結合,從而勾勒出一幅幅充滿鮮活時代氣息和民族神韻的畫面。開拓了一種新的繪畫表現手法和藝術領域。
納西族繪畫藝術中的東巴畫,以其古樸神秘的氣息、濃郁的民族特色引起了國內外美術界的熱誠關注,其在各種載體上的演繹,讓東巴繪畫藝術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
文字、視頻:古城區電視臺
圖片:云南省非遺中心
編輯:黃琛 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