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正確認識非遺、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發展非遺,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云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瑰麗、民族眾多,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積累了非遺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為貫徹落實文化部《關于開展“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的通知》精神,云南省文化廳結合實際,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在文化扶貧之非遺貢獻、傳統工藝振興、研培計劃、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等非遺保護工作及社會參與非遺保護情況進行宣傳報道,集中展現云南非遺之美,激發社會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非遺保護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依托互聯網,在全社會有效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為全國、全省、全市的重點工作和首要任務,昭通市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以實施脫貧攻堅戰略為首的“六大戰略”。作為文化部門,應當挖掘整理優秀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是開展文化扶貧,支持重點工作,助力脫貧攻堅的著眼點。為此,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掛鉤扶貧點魯甸縣桃源回族鄉為重點,充分發揮部門職能,緊緊圍繞對當地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整理、立項保護、傳承發展、合理利用等開展業務工作,從而助力實施文化扶貧,發展培育文化產業,為扶貧點增產增收發展經濟積累基礎。



在桃源回族鄉開展非遺宣傳
二是調查整理非遺資源,努力立項申報保護。在長期的走訪調查過程中,昭通市非遺中心對桃源鄉的非遺資源有了進一步了解,并多次聯合相關部門對桃源回族非遺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調查范圍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體育與游藝、民俗等多個非遺類別方面。通過調查,基本摸清了桃源非遺資源的總量及分布情況,以及傳承存續狀況。同時通過近年努力,積極整理了拖姑村回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牛干巴制作技藝成功申報為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將回族拋繡、金線絲窩糖制作技藝等申報認定為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將當地傳說、型糖制作技藝、傳油香習俗、罐罐茶、半邊鍋粑粑、手搓蕎面湯、清真八大碗習俗等多個非遺項目以予系統調查,指導魯甸縣文化部門納入縣級非遺保護名錄并逐級申報。






在黨的十九大即將勝利召開之際,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繼續努力調查整理和保護傳承昭通市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遺傳承推廣,不斷促進非遺生產性保護,以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依托,助力昭通市脫貧攻堅任務,以文化謀出路,以文化促發展。
來源:昭通市非遺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