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正確認識非遺、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發展非遺,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云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瑰麗、民族眾多,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積累了非遺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為貫徹落實文化部《關于開展“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的通知》精神,云南省文化廳結合實際,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在文化扶貧之非遺貢獻、傳統工藝振興、研培計劃、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等非遺保護工作及社會參與非遺保護情況進行宣傳報道,集中展現云南非遺之美,激發社會公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非遺保護傳承重要性的認識和參與積極性,依托互聯網,在全社會有效形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民以山做心,手也巧可愛。
彩霞云息處,來時莫徘徊。
這 三 年
2015年5月25日,經云南省文化廳推薦,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馬盛德副司長率非遺司管理處、國家非遺中心、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手藝網”負責人一行在省文化廳非遺處、省非遺中心相關領導的陪同下,蒞臨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開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試點建設考察。云南藝術學院相關領導及部門負責人陪同考察了擬建設單位在教學安排、配套實驗室建設、宿舍條件等方面的工作,同時也了解了云南藝術學院基于較好的地域文化實踐經驗,歷經十余年的“校地、校企合作”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活動、以及設計學院在云南特色工藝收集、整理方面所獲得的一系列成果,并在之后做了針對設計學院其他各方面情況的專題匯報,與教師深入交流,開展座談;6月16日,云南藝術學院派出教師至上海參加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專題會議;7月9日,文化部非遺司考察組再次抵達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進行專項工作調研,最終確定云南藝術學院為2015年全國首批23所、且是云南唯一的試點單位。在經過近兩個月緊張、細致的準備工作后,首期普及培訓班于2015年7月19日正式在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全面開展。


這三年 是什么事件?
為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部、教育部在先期試點培訓工作基礎上,基于云南藝術學院豐富的研培工作開展經驗,繼續委托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開展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研修培訓工作。該培訓計劃著眼于“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旨在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群的培訓,幫助非遺傳承人群提高文化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提高中國傳統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促進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促進現代設計走進傳統工藝,促進就業增收;搭建起傳統工藝與學術、藝術、現代技術、現代設計、當代教育以及大眾生活的橋梁,提升傳統手工藝者的綜合文化修養,提高設計創新能力,催生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該計劃對于推動相關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好發揮文化傳承創新功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這三年 共辦了幾期?
截止2017年9月23日,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已經連續舉辦了5個檔期的普及培訓班和1個檔期的研修班;接下來的10月22日將馬上啟動第2期研修班,所以總共是7個期次,平均每次研修班時長35天(含展覽)。也就是說,在過去以及2017年未到來的1095天中,有245天都在研培的氛圍中渡過;每期的176課時,加起來就是1232個課時,相當于一位本科在讀同學整整兩年的課時量。




這三年 有什么方向?
從工藝類別上看,云南藝術學院已經覆蓋了從金屬工藝、木質工藝、土質工藝、石質工藝、布制工藝再到綜合工藝的六個大類的研培任務。
從小的方向來說,研培在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的開展包括了……鶴慶銀飾鍛制、阿昌族戶撒刀、烏銅走銀、錫工藝、斑銅、琺瑯銀器、大理劍川木雕、瀘西木雕、玉雕、傣族慢輪制陶、香格里拉藏族黑陶、建水紫陶、瓦貓燒制、柴窯燒制、玉溪華寧陶、臨滄土陶、昌寧苗繡、楚雄彝繡、大理白族刺繡、彝族撒尼刺繡、文山壯族刺繡、峨山彝族刺繡、彝族花腰刺繡、新平花腰傣刺繡(傣雅、傣灑、傣卡)、永德彝族刺繡、保山苗族服飾、保山德昂服飾、施甸布朗服飾、東川彝族服飾、尋甸彝族服飾、洱源白族服飾、永平傈僳服飾、南澗苗族服飾、永勝彝族服飾、巍山東山彝族服飾、永平苗族服飾、白龍潭傈僳服飾、傣族織錦、白苗服飾、景頗傳統織錦、彌勒彝族阿哲服飾、普洱佤族服飾、滄源佤族服飾、臨滄拉祜服飾、祿勸彝族服飾、漢族刺繡、布依族刺繡、宜良鉤花扎染、馬楠鄉苗繡、阿昌族織錦、苗族蠟染、布依族織染、大黑彝刺繡、壯族刺繡、火草布編織、剪紙、民間畫、鼻煙壺內畫等整整58個種類的數百名學員;足跡覆蓋云南省全境。




這三年 來多少學員?
截止2017年11月,云南藝術學員設計學院已經招收或培養完成7個批次的學員。其中第一期普及培訓63人;第一期研修培訓20人;第二期普及培訓81人;第二期研修培訓30人;第三期普及培訓69人;第四期普及培訓70人;第五期普及培訓77人,總計410人。其中包括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州市級、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更不在少數。





這三年 有多少教師?
三年來,云南藝術學院共投入核心授課教師24人,均由本院專業領域骨干的教授、副教授、海歸教師、專業骨干擔任,其他教師更是全力以赴,從各方面全力保障研培計劃開展。邀請了多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聯合國專家、工藝美術大師赴設計學院開展專題授課和實踐創作指導。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楊德聰為學員作題為《非遺保護與傳承人建設》的專題講座



這三年 有多少收獲?
三年來研培計劃中,組織研培計劃回訪工作行程數萬公里,涉及云南全省超過70%的地區;經過研培后,收入遞增學員占總學員人數90%以上。截止上一次回訪工作結束,云南省內金屬工藝、陶藝從業者依舊保持較高的收入增長,刺繡增長相對緩慢,但學員興致很高,對技藝也逐漸表現出越來越多的自信與期望。個舊錫文化創意產業園、建水紫陶、玉溪華寧陶等地的實驗實訓基地也進一步得到鞏固,不但在學員培訓上成績斐然,在區域發展上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有的期次與部分地方扶貧工作緊密相連,力求將研培工作全面做實、做透、做精。借助研培工作成功出版的《云南民族傳統服飾》,詳細收錄了云南省內26個族群的數百套服裝,是國內目前民族服飾收集最全、開本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難得專著。這本著作也對已經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間工藝系列叢書》形成極好的補充,更讓長期穩定開展的“校地、校企合作”擁有了更加寶貴的資源基礎。











三年來研培計劃里,共有百余名本科生、研究生深度參與,負責與研培計劃相關的輔助工作;先后有香港、英國、泰國和國內著名高校師生前來交流取經;2016年4月,成功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高校項目負責人及文化主管部門管理人員培訓會議”,與來自全國各地的57所研培計劃高校、文化主管部門的104名代表交流、學習;結合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已經開展多期的“非遺進校園”主題活動,培養了大批掌握相關傳統工藝技能的畢業生、研究生;派遣教師、學員代表學院,參加濟南、成都非遺展;派遣教師積極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師資培訓履約班”,完成亞太非遺國際培訓中心課程并獲結業……更收獲了無數肯定的眼神,無價的友誼與期待。


這三年 有多少期許和關懷?
2017年3月14日下午,文化部項兆倫副部長一行四人,在云南省文化廳楊德聰副廳長陪同下,抵達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實地考察調研“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開展情況。云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黃雁玲,云南藝術學院校長郭浩,副校長潘紅等學校領導陪同調研,現場考察了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實驗示范教學中心和各類云南特色工藝實驗室,參觀研培計劃成果展,聽取設計學院陳勁松院長專題匯報,就之前的經驗和問題進行總結并交流座談。
會上,項兆倫副部長對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中所做的工作給予評價,他點評“開辦最早,辦的最好的高校之一”。鼓勵云南藝術學院要多辦班,多增加一點研修班、研習班。再請一些水平較高的傳承人、大師的同時,也要多了解企業情況,讓高校、企業、大師和傳承人一起解決技術難關,一起攻克瓶頸問題;鼓勵學校申請設立文化部的重點實驗室,但開展工作的時候也要注意,一是要符合常識,二是要講求邏輯,三是要尊重傳承人群的權利。
在工作的具體開展中,要做到“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強基礎,就是要讓傳承人群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知本地文化,知本民族文化,知這個項目的由來;拓眼界,就是要知曉同行的變化,知道跨行的變動,這樣才能觸類旁通;增學養,就是要豐富文化、藝術、材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大家一定要有信心的把研培工作做下去!
2017年5月4日,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濤在第一次面對第五期普及培訓班的學員們發表講話時,也表達了對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在未來工作中的期待。他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提高思想認識,明確學習目的”;二是要“珍惜學習機會,遵守培訓要求”;三是要“堅持學以致用,注重交流互鑒”。給學員們的“勉勵”,同時也是對設計學院的期許。他激動的說,“同志們,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文化多樣的鮮活樣本,更是當代生活的底蘊和滋養,是創意文化產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保護和傳承好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不僅要堅守傳統,也要堅持創新!”
云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濤對學員講話
我愛這家鄉的山河
也愛這磅礴的土地
還有那可愛的人吶
穿針、掄錘、印刻的那么仔細
看見我們來了,便抬起頭相視一笑
一晃眼
就是三年
自2015年以來,作為首批試點高校的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通過對三年研培計劃的實施與實踐,成為了大多數學員心中“最惠民”、“最務實”的活動。一方面她對于傳承人群在基礎、眼界、學養上的提高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她也讓研培單位本身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成為學院構建特色優勢的契機。在與學員深入交流的過程中,彼此攝取養分,使得地方高校在原有的地緣優勢基礎上,得以更多爭取國家級、省級的科研項目;拓展自身在特色工藝方面、尤其是各類實驗室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校地、校企合作”等的工作,不斷強化、擴大這種優勢的影響力;而且“研培計劃”本身就讓師生對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的感知達到了“零距離”的程度,讓對文化、尤其是存在于自己身邊的文化更加自信,也更加充滿信心。研培促進和喚醒了大家對于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的責任心,讓人們在更加尊重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堅守工匠精神,更能激發創造活力的同時,促進就業增收,堅持綠色發展,從根本上實踐傳統工藝的振興,在實踐中提升高校自身的發展!
來源: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