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17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湖北省文化廳、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武漢市文化局、武漢旅投集團、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第二屆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在湖北武漢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本屆非遺大展邀請了長江流域15個省市的500多個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1000名多名傳承人參加展示。展會分為五大專題展區、各省市展區和特裝展區。其中包括傳承人現場教學、同臺競技、精品節目展演。
云貴非遺展示區
此次大展我省組織了21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本屆大展的四個專題展,其中包含,傳統手工技藝展區項目:傣族織錦、陶燒制技藝(建水紫陶)、斑銅制作技藝、烏銅走銀制作技藝、白族扎染、劍川木雕、玉雕、錫器制作技藝、葫蘆絲制作技藝、白族剪紙、壯族銀器、云南圍棋子(永子)制作技藝。傳統服飾展區項目:彝族服飾(楚雄、石林)、苗族服飾。傳統飲食展區項目:火腿制作技藝、水酥餅制作技藝、豆末糖制作技藝、官渡餌塊、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傳統醫藥展區項目:昆中藥、傣醫藥。
80后白族扎染傳承人現場演示扎花
白族剪紙傳承人楊亞輝為觀眾介紹剪紙技藝
傣族織錦傳承人玉金開為觀眾展示織錦技藝
精美斑銅吸引觀眾駐足研究
錫器制作傳承人給觀眾介紹制作流程
開幕式當天文化部副部長項兆侖,在每個省的展示區都認真仔細地觀看、詢問,當來到我省展區時,項兆侖副部長認真詢問壯族銀飾的手鐲要售多少錢?省級傳承人蒙智剛回答:300-400元,項副部長說:“真不貴!老百姓買得起!”,當來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斑銅展示區時,傳承人張偉介紹到:斑銅原來都用生斑制作,但生斑原料越來越稀缺,所以現在我們也用熟斑來制作,從外觀可以判斷出,是生斑還是熟斑的作品,價格也相差很大。項副部長說:“應該把這樣的精品放在它合適的位置,觀眾才知道它的價值!”。
項兆倫副部長詢問壯族銀器銷售價格
項兆倫副部長參觀我省彝族刺繡展區
項兆侖副部長參觀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
我省參加此次展示活動三大特點:一、此次展示我省力推參加過非遺研培的70、80后新生代傳承人,他們在三年中參加過1到3次研培,讓他們在學習后有展示技藝的平臺。二、父傳子承、以老帶少、師傅帶徒參加展示。部分項目的父輩是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子女繼續傳承技藝,如:斑銅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張克康(已去世),兒子張偉傳承技藝帶著自己的精品參加展示;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省級傳承人李興昌帶著兒子市級傳承人李明澤一起參加展示,苗族服飾國家級傳承人陶美元也帶著徒弟楊發秀參加展示,白族扎染傳承人段袁的父母都是省、州級傳承人受父母的托付第一次參加展示、水酥餅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周玉華也帶女兒第一次出遠門參展。三、此次非遺展示傳承人年齡結構都在70、80后,第一次參加非遺展示的占展團三分之一,傳承展示隊伍的年輕化,從價格、作品創新,都是此次吸引觀眾眼球的一大亮點。
我省展示區帶有民族韻味的非遺作品、令人贊嘆的非遺技藝、傳承人穿著多彩的民族服飾,受到媒體、觀眾的關注。白族扎染、白族剪紙、葫蘆絲制作技藝、傣族織錦、彝族服飾先后到舞臺和競技表演臺為觀眾現場表演制作過程。80后身穿華美的傣族服飾,傣族織錦技藝傳承人玉金開,坐在織錦機前,展示著織錦技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到:“要想傳承織錦技藝,真的不容易,為了不讓手藝失傳。雖然織錦用途少了,但穿傣裝的人很多,所以我把織錦融入傣裝,為讓更多人掌握織錦技藝,凡要找我學傣裝的,須先學織錦,我現在已收徒80多人,我將把織錦設計成時尚服飾,讓更多人穿在身上,小眾非遺才能變成大眾產品”。
歷經5天展覽,我省非遺展品一次次引來武漢市民的喜愛,展覽頭三天,傳統飲食展區的水酥餅、豆末糖、官渡餌塊銷售一空,火腿兩次補貨也在三天內售完,在茶文化展示區,我省普洱茶展示區隨時聚集眾多品茶愛好者,也吸引其他省市做茶的傳承人共同聊茶文化等話題。在傳統中醫展區人氣最旺之一,要屬我省昆中藥傳統中藥制劑,非遺傳承人李桓現場講解中藥的手工制作技藝,并沖調“梅蘇顆粒”免費品嘗,每天都有市民排長隊品嘗。展示最后一天各個展位,都忙收展,我省傳統技藝展示區的建水紫陶、白族扎染、葫蘆絲制作技藝還圍滿武漢市民爭先購買,人們久久不愿離去,展品剛裝箱又被熱情的觀眾看上又拿出來,直到清場。
觀眾排長隊品嘗官渡餌塊
免費品嘗昆中藥“蘇梅顆粒“
展覽結束,我省參加展示42位傳承人,收獲滿滿。年輕一代的傳承人在年長的傳承人帶動下看到非遺傳承雖然艱辛,但充滿希望,第一次參加非遺展示的傳承人感悟到,我喜歡上了這個群體,這是充滿正能量的群體,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和榮耀。每個非遺傳承人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大家齊聚一堂,展示精湛技藝,用技藝對話,用作品交流,年輕一代非遺傳承人要接過老一輩接力棒,傳承技藝融入大眾生活,讓非遺永葆魅力!
展示即將結束大家留下聯系方式下次再聚
云南展團全體成員
文字:鄒萍(云南省非遺中心)
圖片:楊建榮(云南省非遺中心);趙曉康、宋泳林、程林(參展人員)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