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省非遺業務骨干田野調查培訓班第二期《傣族剪紙》項目組由省非遺中心肖依群副主任為組長,指導專家為熊麗芬老師,成員包括省中心趙桃、字磊、吳昭紅、高焰,學員37名,分別來自普洱市(14人)、迪慶州(5人)、孟連縣(18人)。
萬事開頭難,難不倒有心人
《傣族“剪紙”》是普洱市2005年9月公布的491項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的傳統美術項目,流傳地域為孟連縣傣族聚居區。得到這個信息后,我們很放松,覺得我們的時間是相對寬裕的。
但實際抵達孟連后,經過與普洱市和孟連縣有關工作人員交換信息得知,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普洱市和孟連縣均沒有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的檔案資料,能夠查找到的與孟連傣族剪紙直接相關的文獻資料也基本沒有……這意味著我們的田野調查工作的難度上了幾個臺階,時間安排上也變得緊張起來。
11月6日晚上,肖依群副主任召集有關人員,經過與孟連縣文體廣旅局相莫罕副局長積極溝通,請教省文化廳非遺處蘭明賢調研員、熊麗芬老師等專家的意見,并與普洱市、迪慶州和孟連縣的參訓領隊們磋商,將按照各參訓小組的人員實際能力和設備情況,迅速擬定工作計劃,對各小組和指導組成員的任務、責任進行了分工,對田野調查和培訓工作的開展作出了部署,我們項目組的調查培訓工作由此開始。
傣族剪紙項目組部署田野調查工作
萬里征程足下始,磨刀不誤砍柴工
按照培訓要求,根據參加培訓的迪慶州、普洱市、孟連縣學員人員構成、攜帶的設備情況和對非遺田野調查各項工作的熟悉程度以及三個小組的內部協商,任務分工為:普洱市小組完成《項目調查報告》和《項目申報片》,及相關口述史、實踐片、教學片;迪慶州小組完成《傳承人調查報告》和《傳承人申報片》,及相關口述史、實踐片、教學片;孟連縣小組雖然人數最多,但是以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他們經驗和設備都基本為零,所以這次培訓主要是學習,同時協助迪慶州小組和普洱市小組進行訪談錄音整理和文字錄入工作。此外,指導組對小組和每位組員要提交的作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三個小組分別對各小組成員進行了任務分工。
2017年11月7日上午,在培訓班進入第二天集中教學的時候,我們得到消息:娜允村有一位老人過世了,親屬即將按照本地傣族群眾的傳統風俗舉行葬禮,活動中將請我們預定訪談的傣族剪紙民間藝人現場制作紙扎、剪紙等有關用品,這是難得的調查機會。在不影響培訓學習的前提下,蘭處和肖副主任召集有關學員,邀請了蘇保華老師和熊麗芬老師做指導,在孟連縣王文魁副縣長和相莫罕副局長的陪同下,按照傣族群眾的禮俗準備了隨禮,取得了家屬的同意,前往調查采集。
恰逢天時并沒帶來“開門紅”。由于缺乏團隊配合的默契以及對采集內容的整體性考慮,攝影和攝像互相“穿”鏡嚴重。
11月7日下午,《傣族剪紙》項目組在縣總工會會議室展開了針對性培訓,由指導組各位老師就調查提綱的撰寫、個人日志和口述史(訪談)提綱等文字作業的撰寫要求、田野調查攝影要求、視頻作業編輯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講座。
當晚,很多學員很想去看孟連當地安排的廣場演出,但又迫于各種作業,大家首次遭遇到了“黃世仁逼債”般的催繳作業!而且指導老師們“火眼金睛”、“不留情面”,想要“蒙混過關”的都被打回要求重做,一點“老熟人”的面子也不給。而對于說“不會做”的學員,指導老師會不厭其煩地予以講解,但想要因此“偷懶”卻是不可能的。
這一天,很多學員熬到了深夜。但是他們都沒有抱怨,因為無論他們是深夜幾點發出的郵件,都能很快收到老師們回復信息,以及老師們認真審閱過的修改意見,讓他們知道:老師們也陪著他們熬到了深夜。
這樣的夜晚,培訓期間基本就是學員們的日常。為了撰寫解說詞,普洱的學員李麗祥熬到了凌晨近五點,一早出發的隊伍里也沒少了他的身影;迪慶的阿新老師不斷在實際調查中修改、完善調查提綱和口述史提綱,同時每天整理當天采集到的資料、梳理次日的工作計劃,每晚都忙碌到凌晨一兩點甚至更晚,提交的調查提綱和口述史提綱就經過了三次修改、完善才定稿,并成為項目組其他小組參考借鑒的范本;孟連的學員們挑選照片作業、編寫圖片說明常常進行到午夜,為了及時得到老師的指點,他們又趕到德寶賓館來找老師交作業……
這樣的夜晚,也是指導組各位老師的日常。白天,在各組學員相對比較集中的點上進行指導,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從“如何做”到“為什么這么做”地進行講解,針對每一位學員提出和表現出的具體問題進行指導、示范;夜晚,默默地守在房間里、電腦前,只為了及時給來交作業的學員們反饋意見,隨時應學員們的“求助召喚”去給他們答疑解惑……
這樣的夜晚,同樣也是為我們提供后勤協助工作的孟連縣同志們的日常。以相莫罕副局長為首的孟連縣的同志們,白天陪著我們在每一個點上不斷奔走,協調、處理每一個小組和指導組提出的工作要求;晚上,還要在為我們次日的調查行程、食住行及被調查對象等進行不斷聯系、溝通、確認的同時,努力為我們查找可能對調查工作有所幫助的資料和信息……
這樣的辛苦帶來的進步與成長肉眼可見:學員們從剛進入調查點時的滿頭霧水、不知從何入手,到計劃周詳、目標明確、配合有序,只用了兩天。兩天之后,學員們對項目和調查對象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對自己的工作任務都有了明確的認識,進入調查點后如魚得水,團隊合作效率越來越高。例如,再次繼續采集傣族葬習時,經過總結和思考的學員們就采集到了不少有用的素材。
革命傳統“傳幫帶”,非遺“老人”帶“新人”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我們都是學生和好奇的孩子,相互學習、不斷成長;在非遺保護實踐的征途上,我們不分職權高低,都是服務于保護工作的“戰士”,只分老兵和新兵;在調查培訓里,我們既是“比學趕超”的競爭者,更是情濃于血的非遺兄弟姐妹……發揚黨的革命傳統,萬里征程傳幫帶,努力攜手、共同進步。
——迪慶組
迪慶州非遺中心的阿新老師是“老非遺”了,田野工作經驗非常豐富。在她的帶領下,雖然人數是最少的,但團隊效率卻是最高的。每晚她們發來的工作計劃都井井有條,并同時已做好了準備工作,如:與傳承人預約,溝通好時間、地點、要做些什么等等。
同時,阿新老師還主動對孟連組的學員們傾囊相授:她把自己的工作經驗細細地傳授給孟連學員,并且毫不藏私地把有關資料共享給他們。她甚至專門自費去打印了自己的《藏族剪紙》的論文和有關調查材料交給孟連的學員們……耐心、細致、溫柔體貼的阿新老師被項目組所有人親熱地稱呼為“新姐”。
迪慶組的老師們分工明確、高度配合,每個人在這個小團隊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員,都為培訓任務的達成付出了汗水和努力。他們說的不多,但做得很多。他們用極短的時間克服了由于民族文化差異而引起的“水土不服”,決心做出一份完整的《傣族剪紙》(孟連)代表性傳承人申報材料,既是鍛煉隊伍,也是對孟連縣非遺保護工作的支持。為了這個目標,他們一次次重返調查點進行深度采集,力求呈現最完整的傳承人全貌;一次次根據不斷充實的素材修改和完善調查報告與解說詞,九易其稿……在迪慶組老師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戰斗在非遺保護工作第一線的基層同志們的默默耕耘與付出,看到了團隊合作在非遺保護工作中起到的效率和作用。
——普洱組
普洱市文化館的李麗祥老師自身就是搞美術專業的,來做傳統美術項目的調查稱得上是“如魚得水”。他從美術專業的角度來琢磨調查任務的開展,帶著思考與問題走進調查實踐,力求把調查做得更深入,為此常常工作到很晚。
普洱組學員中經驗充足的“老人”挺多,“新手”也不少。在培訓中,他們教學相長,相互配合,認真完成任務,從不推脫抱怨。胡斌潔老師除了擔任攝影的任務,還負責普洱組日志的收發。由于每一位學員所承擔的任務各不相同,每天日志的寫作和提交時間也前后不一。不論日志交得多晚,一旦收到,胡斌潔老師立馬在第一時間內迅速提交給指導老師;如果有人忙得忘記了,她也會貼心地提醒大家。此外,她還對每一篇日志的文件名稱都按照姓名和日期進行了備注,這為后期整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擔任攝像的蘇云老師經驗老道,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入鏡的細節,在扛著攝像機和腳架的同時還用腳步丈量與拍攝相關的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他還對其他學員的請教悉心傳授、毫不藏私,孟連的王建等幾名學員都心悅誠服地喊著要直接“拜師”……負責攝影的江城縣文化館的李駿老師不僅按照提綱要求進行拍攝,還把調查中收集到的圖書、畫冊進行了認真、全面的翻拍與整理。與此同時,他用鏡頭記錄下了大量同組學員們的工作瞬間,上傳到微信群里,讓項目組全體學員都可以分享他們的收獲和進度。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孟連組
孟連縣的學員們雖然對非遺保護工作的經驗基礎薄弱、沒有專業設備,身在本地的他們還要兼顧工作崗位和家庭,但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他們還是抓緊每分每秒和一切可用的現有條件來參與到培訓中。沒有攝像機和錄音設備,他們就用手機來學習實踐;沒有專業相機,他們把家里的小相機也拿了出來并認真完成作業;沒有筆記本電腦,他們在楊景蓮老師的幫助下利用娜允鎮文化中心電子閱覽室有限的設施,在努力完成自己作業的同時還擔負起協助迪慶組和普洱組訪談錄音資料的整理、錄入任務。
說實話,一開始我們對于孟連組的培訓表現沒抱太多的期望,但他們的好學與努力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在我們拍攝剪紙在葬禮中的運用時,即使部分傣族學員出于民族習俗不便直接到葬禮現場,但其他學員都跟在指導老師周圍認真地進行學習;在迪慶組進行訪談采集時,他們聽從現場指揮,安靜地旁聽、做筆記;在我們對當地相關風俗或數據提出問題時,她們總是第一時間就給予我們細致的解答……他們甚至主動聯系民間藝人,在指導下展開了一場用手機完成的采集和后期編輯的實踐;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試著按照藍皮書的要求自己組織拍攝《孟連大金塔》紀錄片素材、撰寫解說詞;提交的攝影作業進步顯著,得到指導老師的連連夸贊……
在調查期間,我們還取得了一個意外的“保護成果”:王文魁副縣長在陪同我們對孟連傣族剪紙進行了深入了解后,深深地被傣族剪紙這項古老卻又充滿活力的藝術迷住了,并折服于民間藝人巖弄老師精湛的技藝和無私傳承的高尚品德。2017年11月12日下午,河北漢子王文魁穿上了傣族盛裝,按照傳統禮儀舉行了拜師禮,拜巖弄老師為師學習傣族剪紙。這個舉動不僅反映了傣族剪紙的魅力,也體現了孟連縣委、縣政府對于做好孟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和決心。
非遺的生命力在于民間,“非遺人”的根深植在田野
——收獲與感悟
這次田野調查實踐中,通過不斷地收集和深入調查,各小組都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田野調查資料,內容除了傣族剪紙外,還包含了娜允傣族人生禮俗、建筑藝術、飲食文化、人文風情等方面。
至2017年11月14日,整個項目組共收到學員日志301篇,照片作業1565張。
其中,迪慶組除完成調查提綱和口述史提綱及規定作業外,還上交了每日工作細化提綱7篇,完成采集圖片資料30G,視頻資料100G,錄音資料300分鐘,手機圖片(工作照)5G。
普洱組除完成調查提綱和口述史提綱和規定作業外,還上交個人每日工作細化提綱15篇、學習心得2篇,完成采集圖片資料73.8G,視頻資料202G,錄音資料1G。
孟連組除了完成調查提綱和口述史提綱外,文字小組6人,整理錄音記錄共28000字;攝像小組3人,采集視頻素材6.5G、視頻202條;攝影組11人,采集拍攝照片2800張。全部學員共交日志146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民間,在于“活態”二字;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也是一項動態的長期性工作。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即使是“老非遺”,面對著生動的非遺項目和傳承人,面臨著非遺保護工作不斷提高的新標準和新要求,也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儲備、提高工作技能。
維西縣文化遺產保護所楊文志在日志中寫道:“懷著敬佩之情,通過鏡頭作為橋梁,我從心靈深處漸漸接受了傣族剪紙這門傣族群眾創造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迪慶州維西縣文化遺產保護所和瓊輝說:“當走進古鎮時,映入眼簾的與迪慶截然不同的文化震撼了我的心靈,他們獨特的藝術使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
同在曼妙普洱,但由于日常工作范圍不同而并不熟悉《傣族剪紙》(孟連)這一非遺項目的普洱組學員們也深受觸動。
寧洱縣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的張世坤說:“這次培訓及時地補充了市級、縣級非遺保護工作人員業務能力不足、田野調查水平偏低,尤其是影像記錄工作能力薄弱的短板,讓我們提升了業務素質,增強了非遺保護的信心和決心。”
同時,他也提出了目前面臨的困難,希望能得到上級部門的關注和幫助:“由于受人力、財力的限制,普洱的非遺項目除申報的國家級、省級項目能有完整的文字和影像記錄外,大多縣(區)級項目只有簡單的名錄和文字照片資料,因為申報項目的音像資料多是聘請廣告公司和廣電部門拍攝的。但還是多次出現因其本身工作任務重,不能同時兼顧的局面。目前,我市已成立非遺保護中心,但沒有正式人員編制,大多數縣(區)非遺工作經費得不到保障,人員配備不齊,工作設備落后匱乏。”
通過培訓,來自孟連各鄉鎮文化站的學員們對于非遺保護工作要如何進行有了實實在在的認識和體會。
來自孟連縣景信鄉的李蓉通過培訓實踐體會到:“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關鍵。”
勐馬文化站相窩嫩說:“不會可以學,不懂可以問,這是一次挑戰自我的機會,這是一次把我們孟連傣族剪紙技藝傳出去的好機會,每一位學員都應該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不讓這一份技藝消逝,流失。”
田野調查的過程辛苦,卻也充滿快樂。剛剛相互熟悉,剛剛初步了解了這片土地和調查項目、傳承人,短暫的培訓卻即將結束,我們即將分別,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但是,在交通和通訊越來越便捷的當今社會,這一次的分別意味著我們還將再聚首;當我在工作崗位上默默奮斗的同時,我知道我的戰友——你們也正在非遺保護工作的道路上一同前行、守望相助!
再見的意思,是“我們還會相見”!
——再見,我的同志、我的戰友們!
——再見,孟連!
文字:趙桃(云南省非遺中心)
圖片:傣族剪紙田野調查項目組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