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服務非遺傳承人群,增強學員創新創業能力,了解參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簡稱“研培計劃”)學員的現狀,8月18日——8月23日,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非遺研培工作組深入扎染、刺繡培訓班學員所在的企業、作坊開展回訪活動,及時總結積累經驗,對完善研培計劃提出建議,促進教學相長。
8月18日,回訪工作組第一站來到了大理市上生久村,回訪學員趙雙琪,這天也是她的工作坊培訓班開班的日子。
開設培訓班是趙雙琪參加“研培計劃”的成果之一。以往由于刺繡人工成本較高、速度慢等原因,當地不少從業者放棄了刺繡。作為小有名氣的刺繡傳承人,在上級文化部門的支持下,趙雙琪開辦了免費培訓班,帶動當地村民傳承刺繡工藝,已有十余人參加第一期的培訓班。學員李建美早年做刺繡,中途放棄,得知趙雙琪開設培訓班,她主動前來參加,李建美說:“趙雙琪老師在刺繡的針法等方面給我們指導,改良傳統工藝,還幫我們解決銷路問題,現在我覺得刺繡的前景不錯,以后還會接著做?!壁w雙琪的女兒楊如玉從小學習刺繡,傳統的技法已經熟練掌握,并且在配色、樣式方面有所創新,她說:“我現在開始專業做刺繡,以后接母親的班,不會讓這個技藝失傳?!?/span>
刺繡還為趙雙琪一家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趙雙琪做的刺繡銷路甚好,在楚雄等地都有代理商,靠刺繡每年可以收入十余萬元,家里也建起了新房。趙雙琪說:“刺繡已經成了我的鐵飯碗,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一定會一絲不茍地把這門手藝傳給其他人?!?/span>
隨后回訪工作組來到了大理市慶洞村學員何善祿的家里。何善祿的刺繡風格偏于傳統,作品大多為家常用品和民間儀式用品。通過“研培計劃”,何善祿在畫工方面有了可喜的發展,她畫的花、鳥、人物等更加細膩,活靈活現,刺繡作品也更有欣賞性和藝術性。何善祿上小學的孫女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喜歡上了刺繡,逐漸開始做一些刺繡紋樣的配色。
“培訓回來之后,我結合自己學到的東西,創作了新的作品,和以前相比有明顯的變化。”在大理周城學員張莉的工作室,回訪組見到了她的新作品“洱海情歌”和“大理好風光”。張莉學習能力較強,通過培訓,她的創作思路得到拓展,突破花、鳥等傳統具象的局限,在人物刺繡方面進行實踐,作品“洱海情歌”的色彩搭配和刺繡工藝都非常和諧、細膩、完整。并且張莉打算將家里一樓的房屋改建成為工作室,讓更多的人進行刺繡體驗和學習,把刺繡文化和技藝傳播得更廣。張莉的女兒和孫女一直從事刺繡,看到張莉的學習成果,二人也希望能參加“研培計劃”,拓展眼界思維,提升技藝水平。
周城素有做扎染的傳統,這里從業者眾多,行業起步較早,是全國最大的扎染產品生產地之一,游客體驗式的經營模式比較成熟。楊建偉從父親手里傳承扎染技藝,開設家庭作坊,產品以訂購批發為主,參加培訓以后,他積極與同行進行交流學習,在扎染的樣式方面進行創新,制作了床上用品和服裝。璞真扎染坊是大理地區規模較大、發展較為成熟的工作坊之一,建有扎染博物館,楊志瑞、段袁、段銀麗三人都是璞真扎染坊的骨干人員,下一步璞真扎染坊將成立扎染技藝大理工作站,開設研培實訓基地,為傳統扎染加入新的元素,讓創意創新成為扎染發展的新動力。
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趙全勝教授、副院長朱靜苑、肖振萍副教授、李瑞梅老師等人參加回訪活動。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理大民族藝術館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