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至11日,由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澄江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巡展(第十四期)暨澄江縣第三十屆‘立夏節’”在澄江縣鳳麓鎮舉辦。今年的“立夏節”,共設鳳山公園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巡展、廣龍小鎮儺戲文化節專場晚會及人民西路延長線和竹園路為商貿交流活動3個會場。
部分參展傳承人合影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精心遴選和邀請了昆明、玉溪、曲靖、大理、麗江、臨滄六個州市的呈貢豌豆粉制作技藝、天寶齋制墨技藝、傳統皮雕刻技藝、牛干巴制作技藝、楊林肥酒制作技藝、易門豆豉、易門浦貝陶制作技藝、青花瓷燒制技藝、彝族刺繡、大魚籠制作技藝、草鍋蓋制作技藝、斑銅制作技藝、桑蠶絲織造技藝、曲靖小粑粑制作技藝、宣威火腿制作技藝、布依族刺繡、黑陶制作技藝、大理石制作技藝、泥塑、麥芽糖制作技藝、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水酥餅制作進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傣族剪紙、傣族刺繡、傣族手工造紙技藝等二十七個非遺展覽項目及祥云縣彝族民間歌舞、納西族民歌、彝族民歌、樹葉吹奏非遺展演項目。
傣族剪紙傳承人
皮雕制作技藝
天寶齋墨汁
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制品
劍川土陶制作技藝
彝族器樂表演
納西族民歌表演
樹葉吹奏表演
觀眾聚集在舞臺前觀看樹葉吹奏表演
彝族歌舞表演
觀看非遺展演的觀眾
今年是澄江縣第三十屆“立夏節”,也是澄江縣第五屆儺戲文化節,更是云南省非遺中心與澄江縣政府之間全省非遺巡展工作連續第五年合作,雙方交流合作默契,形成了較好的良性互動,是澄江縣政府和當地文化部門對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的真實反映,體現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澄江縣非遺保護工作所取得成績的認可。
觀眾了解斑銅制作技藝
觀眾排隊購買豌豆粉
觀眾詢問桑蠶絲制作服飾的價格
老大爺精心挑選天寶齋墨
空閑時傳承人在一起切磋制作技藝
青花瓷制作技藝傳承人為觀眾展示技藝
短短三天,非物質文化遺產巡展收獲滿滿,與前四期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巡展(澄江展)相比,此次非遺巡展具有了三個方面的突出亮點:
首先是參展傳承人有了更多新面孔出現。我省非遺保護工作通過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巡展這一重要平臺,積極給傳承人提供往外看的視角和往外走的傳承交流機遇,特別是對新命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更是顯得尤為珍貴。此次非遺巡展,傳統皮雕刻技藝、呈貢豌豆粉制作技藝、曲靖小粑粑、牛干巴制作技藝、桑蠶絲制作技藝、布依族刺繡等項目均為首次參加省級組織的非遺展示活動,展示熱情高昂,紛紛希望能多些參加展示活動的機會。
其次是非遺傳承保護工作逐漸深入民心、回歸民間。“怎么去年沒看到你來展覽?”、“你們幾點開始展覽?”、“你們幾點收展?”、“明年還來嗎?”……是以往非遺巡展中較少遇到的,有些觀眾直接過來就和傳承人拉家常,非遺展覽已成為澄江縣“立夏節”的重要活動之一,這是我們非遺保護和宣傳工作逐漸深入人心,一分辛勞一分收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生于民間、回歸民間,成為老百姓的生活觀念,更是其大道所向。
最后是傳承熱情提高,巡展效果顯著。節日期間,非遺展示、展演大顯魅力,琳瑯滿目的非遺產品,全面展示了我省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受群眾青睞。曲靖小粑粑、易門豆豉、豌豆粉、麥芽糖等產品紛紛售罄,其中曲靖小粑粑兩次補貨,其它非遺產品也多數銷售過半,參展項目總銷售額超過13萬元。酷熱難耐的天氣,絲毫不減觀眾對非遺展演節目的喜愛,每場四十分鐘的歌舞表演,把舞臺圍得水泄不通,用“人海如潮”來形容最恰當不過,表演結束仍久久不愿離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巡展活動,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走進千家萬戶,很好地宣傳和展示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了民眾由了解非遺到認知非遺的量到質的轉變,提高了全民共同參與和社會自覺保護的意識,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彰顯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撰文: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楊劍龍
圖片: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