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正是由于傳承人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由于傳承人的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
根據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廳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啟動了云南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該記錄工作通過數字影像手段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把傳承人的畢生絕學記錄下來,留在當下,留給未來。希望籍此記錄成果展播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記錄成果展播(一)牡帕密帕 | 李扎戈
牡帕密帕簡介
拉祜族長篇創世史詩。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主要流傳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牡帕密帕》講述拉祜族開天辟地的故事,記錄了開天辟地、創造萬物、繁衍人類、制造工具、發展生產、分配制度等。整部長詩共17或19個篇目,分為厄莎誕生、造天造地、造日月星辰、造山河湖泊、造萬事萬物、種葫蘆育人、兄妹婚配繁衍后代(拉祜族祖先扎迪娜迪)、第一代人、民族的形成、分季節、兄妹分居、火的發現、造農具、蓋房子、農耕生產、過年過節、種棉花、醫藥、結親緣等。史詩主要由歌手“嘎木科”演唱,伴有合唱和輪唱,通常在傳統節日期間或宗教儀式上進行。史詩旋律簡單,只有一個調式,曲調通俗流暢,歌詞格律固定,對偶句居多,易于上口和傳唱。《牡帕密帕》演唱活動扎根于民間,演唱方式簡單,人們圍著火塘,飲酒聽歌,通宵達旦。《牡帕密帕》的傳承主要靠父母輩言傳身教,年輕人耳濡目染,代代相傳。
傳承人介紹
李扎戈,1938年生,男,拉祜族,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牡帕密帕代表性傳承人。
李扎戈從小學習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的演唱和蘆笙舞。史詩篇幅宏大、包羅萬象,演唱一遍需三天三夜,而且只在節慶和婚喪嫁娶時才唱,他學了十多年時間才能完整的演唱《牡帕密帕》。同時,他掌握100多套蘆笙舞,熟悉拉祜族的傳統習俗,節日慶典,祭祀禮儀等傳統文化,懂得很多草醫醫藥知識,是當地拉祜族傳統文化承上傳下的重要傳承人。2005年2月他把蘆笙舞帶進了中央電視臺《魅力十二》欄目。目前帶有李石開、李扎體等徒弟5人。
文圖視頻: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