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正是由于傳承人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由于傳承人的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
根據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廳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啟動了云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該記錄工作通過數字影像手段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把傳承人的畢生絕學記錄下來,留在當下,留給未來。通過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云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展播活動,希望籍此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記錄成果展播(四)傈僳族民歌 | 王利
傈僳族民歌
傈僳族民間歌曲,包括木刮、擺時和優葉等歌種。廣泛流傳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居住地區。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傈僳族民歌是經代代相傳后不斷完善形成的古老歌種,以口傳為主要傳承和傳播方式,是傈僳族民間藝術的杰出代表。傈僳族民歌經過歷代歌手的創造,長期以來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歌唱曲調,包含了傈僳族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所有內容。從音樂形態特征來看,旋律古樸簡約,節奏趨于口語吟誦律動,結構短小精悍,音色質樸粗獷,并使用摹仿動物鳴叫聲的潤腔方法(如大量運用摹擬山羊叫聲的喉顫音)。傈僳族民歌中的木刮、擺時和優葉是傈僳族最重要、流傳最廣的民歌歌種。木刮主要用于內容嚴肅、氣氛莊重的傳統敘事長詩,并多在民族節日、集會等時間和場合歌唱。擺時在平時及節日集會、慶祝豐收、男婚女嫁等喜慶的場合歌唱,歌唱內容分為“朵我”、“轄我”兩類。“朵我”主要歌唱傳統敘事長詩,“轄我”則根據對歌對象即興編唱,一年一度的瀘水縣“澡塘賽歌會”是擺時對唱的隆重盛會。優葉按歌唱內容及形式分為兩類:一類由是追述以往的悲傷、苦難,曲調低沉、速度徐緩、旋律平穩;另一類曲調輕松、活潑,是青年男女傳情表意的主要方式。第一類優葉現已較少傳唱,第二類優葉至今仍廣為流傳。
傳承人介紹
海報設計:楊建榮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