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正是由于傳承人的堅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歷盡滄桑仍熠熠生輝。由于傳承人的核心性與不可取代性,加之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遺項目仍存在“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危險。傳承人所承載的技藝、經驗、文化記憶與教學能力,是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核心內容與動力來源。
根據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發的《關于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廳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啟動了云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該記錄工作通過數字影像手段對傳承人進行口述史、實踐、教學的全方位記錄,把傳承人的畢生絕學記錄下來,留在當下,留給未來。通過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云南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展播活動,希望籍此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
記錄成果展播(十六)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 李鴻源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花燈戲(玉溪花燈戲)是云南花燈中有影響的地域性支派之一,主要流傳于玉溪市紅塔區,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曲類項目。
明清時期,玉溪花燈戲在玉溪地區逐步形成,按形成時間分為“老燈”和“新燈”?!袄蠠簟痹从诿耖g社火中的小調、歌舞,清末發展為包含小曲、花燈歌舞、花燈小戲等多種表演形式的民間藝術?!靶聼簟笔加谛梁ジ锩螅茉颇洗笮蛣》N滇劇影響,部分玉溪花燈藝人向其他劇種學習,吸收民間唱本,編演劇目,使花燈向戲劇化方向發展。
玉溪花燈劇目中的唱段有單曲和聯曲形式。詞格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和長短句等。“新燈”的演唱接近滇劇,屬戲曲演唱方式,字正腔圓,以情帶聲,各種潤腔技法根據劇情需要進行處理。新中國成立后,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傳統花燈劇目,其中大多反映現代生活題材。據統計,目前有傳統、現代、創作劇目301個。20世紀90年代以來,玉溪市花燈劇團以《情與愛》《金銀花·竹籬笆》《卓美與阿羅》等優秀新編花燈劇目,數次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電視飛天獎和梅花獎等國家級獎項,提升了玉溪花燈的影響力。
近年來,在玉溪城郊和農村仍有觀眾,但劇場演出日漸減少,劇團經費短缺,編排上演新節目困難,年輕一代的演出、創作、編導等演職人員后繼乏人,玉溪花燈面臨與其他傳統戲曲藝術同樣的傳承困境。
傳承人介紹
海報設計:楊建榮
李鴻源(1937年4月—2019年4月),男,漢族,玉溪市紅塔區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花燈戲(玉溪花燈)代表性傳承人。
李鴻源自幼受父親李壽影響,喜愛唱滇劇、花燈,1955年進入玉溪專區人民戲院花燈團,在薜國興、楊炯明、歐陽璋等老師指導下從事花燈音樂和歌曲創作。他熟悉花燈音樂的源流、曲牌,在傳統玉溪花燈音樂基礎上進行創新,總結出花燈創腔:套用裝飾、重點突出、一曲多變、曲牌連接、摘句集曲、多聲色彩六種技法。
李鴻源曾為《莫愁女》等200多出花燈劇目設計音樂和唱腔,其創腔有花燈韻味,符合人物角色。他還發表了《配曲與創腔》《花燈音樂作曲技法探析》《玉溪地區花燈音樂筒介》等10余篇論文,參與編寫《中國曲藝志·云南卷》,出版《李鴻源花燈音樂作品選》。2006年,李鴻源被云南省文聯授予“云南文學藝術成就獎”。
文圖&視頻: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