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至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濟南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本屆博覽會以“全面小康 非遺同行”為主題,以“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情況下,線下非遺展示項目人員有所限制。為助力兩年一屆的非遺博覽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張碧偉率隊參加,集中選派非遺項目人員參加線上線下活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專題展、“匠人匠心”云競技、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及鄉村振興論壇、非遺云展等活動。
開幕儀式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李群、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等領導來到非遺助力精準扶貧云南展區,李群副部長停下來觀看傈僳族和普米族的彈跳,對普米族口弦的吹奏方法饒有興致,李群副部長充分肯定了云南以民族樂器、民族手工技藝制作、民族歌舞的表演帶動當地少數民族脫貧取得的成績,希望云南充分發揮利用好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在非遺+扶貧、非遺+旅游等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主會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擊鼓開幕
文化部副部長李群到云南展區巡展
普米族、傈僳族傳承人的彈跳表演吸引觀眾前來觀看
云南參加展示活動省級傳承人李海術
云南參加展示活動的縣級傳承人李才明
云南非遺展示傳承人接受媒體采訪
云南非遺在非博會上的線上展示頁面
期間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張碧偉來到非遺助力精準扶貧云南展區,從普米族四弦舞樂省級傳承人李海術、傈僳族縣級傳承人李才明了解到,云南怒江在非遺工坊帶動當地老百姓脫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建立了蘭坪華科民族工坊,安排就業村民22人,制作普米族羊頭琴、口弦、服飾、迪把等傳統民間手工藝品除了滿足當地群眾的需求外,還遠銷外省,甚至走出國門。鹿馬登鄉赤恒底村民族服飾工坊,面積約200㎡,就業村民34人,其中傳承人8人,占比23.5%,建檔立卡戶28 人,占比82.4%。上江鄉冷水溝寨三百妞扶貧工坊,占地面積約190㎡,合作農戶37戶7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8戶15人,占比21.4%。獨龍族手工藝扶貧工坊,會員農戶90戶142人,其中傳承人16人,占比11.2%,建檔立卡戶45戶76人,占比53.5%.會員遍及獨龍江鄉6個村委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張碧偉巡視員和傳承人交流非遺扶貧的情況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張碧偉巡視員和參加展示的傳承人合影
此次活動中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專題展,集中展示我省怒江非遺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取得一部分成果,為當地非遺扶貧工坊產銷提供一個國家級展示品臺,從而也帶動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就業增收的積極性,使更多的人認識到非遺在脫貧中的重要作用。
27日非遺博覽會閉幕前夕,“匠人匠心”云競技獲獎公布,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優秀獎6名。我省推薦“匠人匠心”云競技金屬鍛制項目,銀器鍛制技藝傳承人李金福,以他精湛的制作技藝獲二等獎。
文字: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鄒萍
圖片:怒江州非遺保護中心 錢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