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尹家玉
大家好,我是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請大家和我一起來了解昆明的非遺故事。
如果說昆明的非遺故事呢,我覺得最為特別的還是烏銅走銀。何為烏銅走銀呢?那證明這個項目的主要材料就是銅和銀子,這個工藝是要在銅片上畫圖案,然后再把銀子熔化,在上面走線,出現一些非常精美的圖案,然后再打制成各種各樣的工藝品或者是生活用品。尤其是它發烏的這種工藝是非常特別的,不是用化學藥水(或其它制劑),而是用我們人體的汗液捂住工藝品,通過時間,通過汗液酸性的腐蝕,讓它變得烏黑锃亮,而銀的部分通過打磨變得銀光閃閃,烏銅走銀就是這樣的制品。
我覺得特別的是烏銅走銀的發展命運。烏銅走銀的項目所在單位是紅河州石屏縣,而現在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永才居住在昆明市官渡區。為什么項目在一個地方,而人又在另一個地方呢?是因為金老師最早師從于石屏的師傅,在師傅過世以后他也就回到了昆明,因此他就在昆明發展,而石屏就沒有了這樣的傳人,最后金老師又收了石屏的徒弟,把這項手藝還給了石屏。金老師在和我們聊的時候說:“應該把它還給石屏,所以才收了石屏的徒弟?!?/span>
我覺得從這項手藝的傳承來看,也充分地體現了我們昆明人感恩回報的這樣一種情結。昆明市除了烏銅走銀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們現在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6項,省級代表性項目50多項。在這些非遺項目當中,有吃的、喝的、玩的、傳統節慶、傳統音樂、傳統舞蹈……比如說西山的三月三金殿廟會等,這些都是我們的非遺項目,包括一些其他民族的節慶,火把節、潑水節……我們也會在昆明舉辦同樣的慶典活動。所以無論你什么季節來,都能夠感受到我們不同季節的非遺項目。吃的就更多了,比如說我們的建新園米線、吉慶祥糕點、蒙自過橋米線……穿的呢,也是非常多的,比如說大理的扎染、我們戴的銀手鐲……都遍布在昆明市的大街小巷。從一個昆明市民的角度來說,其實非遺就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你要用心去觀察,實際上有很多故事可以講述,無論是你走在街上,還是觀看我們的自然景觀,非遺無處不在。
在講述的這些非遺故事當中,我覺得大家用心去體會,就能夠感受每一個項目的前世今生,你了解了以后就可以傳播給大家。非遺就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要把傳統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大家,讓昆明這所城市更加可愛,更加讓人喜歡。朋友們,我是尹家玉,邀請大家和我一起關注非遺,一起講好昆明故事。
尹家玉:在我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能夠陪伴云南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云南的非遺保護工作走過這么一段路,我覺得很幸運,也很欣慰。這些年來,傳承人對自己文化的堅守和熱愛,以及他們的淳樸一直都感動著我,讓我更加堅定了與他們在非遺保護道路上一起前行的決心和信念。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