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黨史學習教育
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共云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中共云南省委網信辦
云南省廣播電視局指導
云南廣播電視臺、共青團云南省委
聯合攝制、出品的
系列短視頻《建黨百年·口述云南》黨史篇
《紅色人物·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
視頻
艾思奇
他是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
他是讓哲學大眾化的名家大師
他是吃苦耐勞的實干家
他是最有學者風度的老好人
他是出生在云南騰沖的
艾思奇
(1910-1966)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云南考察,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1月19日下午,他來到位于騰沖和順古鎮的艾思奇紀念館,看展品,聽介紹,詳細了解艾思奇為黨的理論宣傳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中國化作出的積極貢獻。
“我們現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樣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講好的人才。”參觀紀念館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我們要傳播好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本宣科、尋章摘句,要大眾化、通俗化。
艾思奇
艾思奇,是我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他功不可沒。
艾思奇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與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斷將其大眾化和通俗化。他56歲英年早逝。毛澤東稱他為:“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


云南騰沖的和順古鎮,一灣碧水繞村而過,一座座老宅古色古香,青石板巷狹窄悠長。和順古鎮水碓村半坡之上,一座青銅塑像矗立在一個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中,這個四合院為磚石楸木結構,艾思奇就誕生于此。
屹立于紀念館外的艾思奇塑像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1966),艾思奇是他的筆名,寓意“愛好思考奇異的事物”。他歷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1910,艾思奇出生于云南騰沖和順鄉。他的父親李曰垓是辛亥革命及護國運動元勛,《討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筆下,被國學大師章太炎稱為“南天一支筆”。他還擔任過蒙自一中的首任校長。
李曰垓曾在京師大學堂研修過中國古代哲學,經常向艾思奇和他的哥哥李生莊傳授學問。
艾思奇的父母
1921年,艾思奇11歲,在昆明市第三小學上四年級;聶耳9歲,在昆明師范附小上學。因為兩家離得近,他們成了好朋友。少年時期,艾思奇還曾借一些先進書籍給聶耳閱讀。后來,他還鼓勵有音樂天賦的聶耳自己寫曲子。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讀書。
昆明市第一中學校史館里收藏的
艾思奇在該校就讀時的照片
云南省立一中是一所進步學校,各種進步思想在這里匯聚。艾思奇參加了在該校圖書館工作的共產黨員李國柱創建并領導的秘密組織“云南青年努力會”,開始接觸到馬列主義。在這里,他初次讀到了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青年》、《向導》等雜志,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骨干。
艾思奇紀念館里的展陳
1927年和1930年,艾思奇曾兩次東渡日本留學,本來他是學習冶金采礦專業的,后來對馬克思主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刻苦研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九·一八”事變后,艾思奇棄學回國。
騰沖艾思奇故居內部
1932年,艾思奇來到上海,在李公樸先生任館長的申報流通圖書館工作。
1934年11月,艾思奇在《讀書生活》半月刊負責每期撰寫一篇《哲學講話》,為了盡可能地貼近青年與群眾,艾思奇開始嘗試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與人們耳熟能詳的事例結合,用通俗化的口語來解釋社會上的各種現實問題,以期達到革命理論的宣傳、啟蒙作用。至1935年11月,他一共撰寫了24期,1935年底集結成書,以《哲學講話》為書名出版。
艾思奇編寫的《大眾哲學》
《哲學講話》的每一篇都有一個吸引人的標題,如《卓別林和希特勒的胡子》、《天曉得》、《不是變戲法》、《貓吃老鼠》等,正文使用人們耳熟能詳的事例和口語,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釋社會上的各種現實問題,講解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努力在人民大眾中實現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普及化。
《哲學講話》單行本出版后很受歡迎,它講述的哲學思想令國民黨當局恐慌不安。國民黨于1936年2月查禁此書。于是,經過一些修訂,《哲學講話》改名為《大眾哲學》于1936年6月繼續出版,不到兩年時間就再版10次,一直暢銷不衰。抗戰前后,《大眾哲學》又一連發行了32版。
收藏于昆明市第一中學的不同版本的《大眾哲學》
《大眾哲學》之所以廣受歡迎,最大的原因在于其樸實、自然、親切的文風。艾思奇將艱澀的哲學理論大眾化、通俗化,拉近了理論與群眾之間的距離。
父親李曰垓曾經教導艾思奇,“無論作詩寫文章,應像白居易那樣,務使人人能讀,婦孺皆知”。艾思奇做到了這一點,他在《哲學講話》里的第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哲學并不神秘》。
《大眾哲學》這本書全面而系統地講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無產階級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讓越來越多的青年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上認識了中國的前途命運和歷史走向,并自覺投身革命洪流。
這本書仿佛革命的火炬,為馬克思主義更廣泛而深入的傳播,照亮了前路,以致蔣介石也無可奈何地承認:“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防線。”
1935年10月,在周立波等人的介紹下,艾思奇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艾思奇奉黨中央調令,奔赴延安工作。毛澤東很關注艾思奇從事的哲學理論工作,閱讀他的《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等哲學著作,致信艾思奇,稱贊《哲學與生活》是他的“著作中更深刻的書,我讀了得益很多。”
艾思奇到延安后,在學術上、理論上與毛澤東有了較密切的交往,思想境界更高、更開闊了。
為了適應中國艱巨復雜的斗爭需要,更好地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干部和群眾,艾思奇在1938年4月,發表《哲學的現狀和任務》,旗幟鮮明地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主張。
艾思奇
1951年,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講《社會發展史》,當時全國各地有組織地收聽和學習這個講座的有50多萬人,一時成為全國最大的課堂。后來講稿被編印成書《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出版發行達100多萬冊,影響力不亞于《大眾哲學》。

上世紀60年代,艾思奇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新中國第一本由我國學者自己編寫的哲學教科書。這本書在全國高校中使用時間之長前所未有,同樣影響了幾代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艾思奇幾十年如一日,手不釋卷,筆不停揮,在他56年的生命里留下了500多萬字的著述,用他的生命開拓了中國的哲學之路。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臟病突發而逝世,享年56歲。
艾思奇去世后,鄧穎超寫給他的夫人王丹一的信
2016年7月19日,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在京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7歲。王丹一在艾思奇同志逝世后的幾十年間,致力于艾思奇哲學思想的研究和推廣;王丹一逝世之后,遵其遺愿,她的骨灰回到騰沖和順與艾思奇合葬,讓家鄉人再次感受到革命伉儷忠貞不渝的愛情。
艾思奇(右)與夫人王丹一

“建黨百年·口述云南”系列短視頻
黨史篇
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
讓我們一起緬懷“紅色人物”
探訪“紅色地標”
追憶“紅色紀事”
重溫云南百年革命歷程
敬請關注!
來源:轉自云南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