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是鄉村振興的先行區,今年以來,把區域內文化相近、生態相似、經濟相融的自然村落有效連接,串點成線,整體打造非遺保護綜合體,提升非遺保護水平。
茶話會村民賦能 攝影者:植慶怡
村間座談會 攝影者:余學明
非遺工作坊
非遺互動集市 攝影:羅銀章
一是努力挖掘鄉土鄉情文化。與同濟大學“美麗鄉愁”公益團隊聯合啟動大營村“創變營·創造家”非遺研學課題,著力建設大營莊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區域內“土陶制作技藝傳習所”“趕燈會傳習所”“啞巴節傳習所”“非遺扶貧工坊”“非遺+旅游傳習所”等多個非遺保護傳承場所,逐步擴大傳承隊伍和提升文化收益空間。二是開展“非遺之行”行動。通過“非遺之行”行走社區、行走集鎮、行走村寨,把非遺“種子”撒播到鄉村田野,融入生產生活,讓人民群眾共享非遺保護成果。三是升級改造“農村書屋”。利用“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創建大營非遺“讀書角”,廣泛開展非遺座談、培訓和全民參與,提高群眾綜合素質,豐富干部群眾文化生活。四是落實非遺成果群眾共享。2021年10月,利用“國慶”黃金周,祥云縣文化和旅游局、縣非遺保護中心在自羌朗彝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大營莊民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活動廣場、家庭院落和田間巷道等不同文化公共空間,組織村干部、老人、婦女、青年和兒童開展不同規模的“工作坊”“茶話會”,了解群眾所想,傾聽村民所樂,書寫集體夙愿,以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大力宣傳非遺保護政策,傳承傳統民俗文化,傳播鄉風文明,“工作坊”“茶話會”已成為祥云縣非遺空間里一道亮麗的風景。五是加強非遺保護宣傳。積極利用非遺宣傳欄、抖音、微信群、短信推送等多樣化手段,大力宣傳非遺保護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文化惠民活動,塑造良好非遺保護氛圍。
非遺文創
非遺文創產品
非遺文創產品
非遺之行行走村寨 攝影者:余學明
非遺之行走進傳習所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祥云縣文旅融合發展以緊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目標,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精心設計活動載體,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打造非遺保護綜合體,提升了非遺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同時,也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非遺之行走進校園 攝影者:余學明
美麗鄉愁“創變營·創造家”公益團隊
生動傳習所
我為群眾辦實事 攝影:羅銀章
(大理州祥云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 楊春平/文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王靜、錢闖星、杜彬/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