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昆明,繁花依舊,暖陽和煦。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之際,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迎來成立10周年紀念日。
2011年8月8日,云南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核準成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同年11月11日,時任云南省文化廳廳長在瓦倉南路3號辦公區宣布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成立,標志著云南非遺從此有了省級研究保護工作機構。
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奔流一瞬。但對于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而言,十年光陰所承載的絕不是一簇轉瞬即逝的浪花,而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
十年初心不改,躬耕不輟。“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由晦澀概念變成社會熱詞,融入各民族主流話語體系,在云南的青山綠水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國家、省、州市、縣區四級代表性項目及傳承人保護名錄體系日漸豐富完善。《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及各項法律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非遺保護理念日益科學成熟,非遺當代價值不斷彰顯,社會參與度不斷提高。云南非遺保護事業從一顆“幼小”的樹苗,成長得枝繁葉茂,在時代生活的沃野里蓬勃生長,郁郁蔥蔥。
十年奮楫篤行,破浪乘風。非遺數字化保護試點先行,穩步推進;搶救性記錄馬不停蹄,佳績頻傳;生產性保護碩果累累,亮點紛呈;整體性保護有序推進,成效初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一年一度,精彩不斷;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強基固本,守正創新;少數民族戲劇曲藝匯演千呼萬喚,應運而生;宣傳展示、交流傳播步履不停,影響廣遠。 “非遺公開課”“非遺購物節”“非遺+旅游”“非遺+扶貧”“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云南非遺緊跟時代脈搏,不負使命擔當,已經成為云南文化事業發展繁榮的重要標志。
十年厲兵秣馬,蓄力前行。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后獲得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昆明市市級文明單位等榮譽。中心黨總支書記、主任尹家玉榮獲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的全省非遺保護業務骨干培訓扎實推進,越來越多新鮮血液注入云南非遺保護工作隊伍,保護傳承水平不斷提高。上級領導關懷支持,非遺工作者自覺擔當,專家學者傾心指導,傳承人群摯愛堅守,三千五百六十多個日夜里,恰是無數人的齊心努力與辛勤探索,方才造就今日云南非遺保護事業的別開生面。
十年不短,上下求索,創業維艱。
十年不長,千里之行,跬步才起。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無到有,由小漸強,正在闊步走向新時代的又一個十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遠景目標的新起點。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必將繼續揚鞭策馬,砥礪奮進,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持續激蕩中邁向新的征程,譜寫新的華章!
文字:李艾玲(云南非遺保護中心)
圖片:馬秀娟(云南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