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云南非遺公開課迎來第四場網絡直播。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黃建明、彝族(撒尼)刺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畢躍英等特邀嘉賓來到阿詩瑪的故鄉石林為觀眾講述石林非遺。
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向觀眾介紹本次“云南非遺公開課”網絡直播的意義:石林縣非遺資源豐富,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項,是全省國家級代表性項目數量最多的縣,此次非遺公開課在石林開講,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非遺。同時,通過推介石林非遺讓更多的人了解石林、走近石林,讓非遺帶動石林旅游事業和鄉村振興事業邁向新的臺階。
尹家玉主任(右一)介紹直播內容
黃建明教授講解了敘事長詩《阿詩瑪》的歷史溯源及影響和價值。阿詩瑪作為石林縣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已成為石林特色旅游的象征,《阿詩瑪》更是凝聚了彝族(撒尼)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結晶,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隨后,張玉英等五位老師為大家獻唱《阿詩瑪》,歡快的旋律讓直播間充滿了喜慶的氛圍。
黃建明教授講解《阿詩瑪》
演唱《阿詩瑪》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畢躍英攜手徒弟張曉梅展示彝族(撒尼)刺繡技藝及鞋子、衣服、帽子等刺繡作品,這些作品色彩搭配明快、圖案構思精美、組合巧妙、特色濃郁。彝族(撒尼)刺繡有單挑、雙面挑、素色挑、彩色挑、鏤空等復雜多樣的手法,在現場教學環節連心靈手巧的主持人在嘗試刺繡后都直呼:“太難了!”這讓直播間的觀眾更加佩服兩位老師嫻熟的手法和精湛的技藝。
畢躍英展示刺繡技藝
火草紡織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竹蘭5歲時就在母親李秀英的指導下開始學習火草布紡織技能,是村里的火草布紡織能手,她和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若芬為觀眾演示了紡火草線、上線架擰線、織火草布、量體裁布縫衣等多道工序。二位傳承人向觀眾展示了她們制作的成品火草布,平滑細膩,顏色均勻,經緯整齊、細致,常年供不應求,深受商家青睞。
火草紡織技藝
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十里香貢茶制作技藝、路南鹵腐制作技藝、路南乳餅制作技藝三位代表性傳承人和主持人在展示和品嘗美食的同時,把三種食品的發展歷史、制作流程、銷售情況等逐一向觀眾進行講解,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獨具匠心的制作技藝,成就了石林非遺美食的色鮮味美。這種“邊吃喝邊解說”的直播方式頗受觀眾歡迎,直播間人數持續增加,彈幕刷屏。
品嘗美食
2008年,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課堂尾聲,傳承人和藝人們為大家獻上撒尼大三弦舞。男子彈奏著“三弦”,女子踏著節奏伴舞、擊掌;伴隨著“小悶笛”、大小三弦的歡快節奏,舞姿熱情奔放、鏗鏘有力……篝火和彝族大三弦舞蹈交相輝映,現場的觀眾和工作人員被熱情歡快的氛圍感染,忍不住加入舞隊中,將本次云南非遺公開課網絡直播推向高潮。至此,120分鐘的公開課在歡歌載舞中圓滿落幕。
本期公開課通過一部手機游云南、云南非遺保護網、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視頻號、抖音號、云南新青年新主播快手平臺同步直播,直播期間彈幕不斷,觀眾們熱情地通過這種實時反映一同參與到了直播活動中來。
“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微信視頻號直播間
云南非遺公開課將繼續展示云南民族傳統文化,揭開云南非遺背后的故事。
文字:朱 浩 (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圖片:馬秀娟 黃 琛(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