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州2022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宣傳片
鍋莊舞,藏語意為圓圈歌舞,集歌舞為一體,無樂器伴奏。 舞蹈時,男女舞者分別站成半圓拉手成圈,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唱詞內容豐富,以三句為一段,遵循嚴謹巧妙的排比和比喻規律。舞蹈先慢后快,基本動作有悠顫跨腿、趨步輾轉、跨腿踏步蹲等。隊形按順時針方向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德欽奔子欄鍋莊舞包括祝福、迎客、贊頌、相會、辭別、挽留等程序,每個程序都有數調或數十調曲子,跳唱必須按程序進行。
香格里拉鍋莊舞分“擦尼”和“擦司”兩種。“擦尼”歌詞和舞步較傳統,具有祭祀性質,只跳專門的動作,唱專用的歌詞。“擦司”是順應時代新編的歌舞,歌詞和舞姿較靈活,歌頌生產勞動和愛情的歌詞較多。
在節日、祭祀、新居落成、婚嫁喜事等場合,人們都會聚在一起跳起鍋莊舞,表達歡慶和祈福。
熱巴舞又稱勒巴舞,源于佛教,有多種形式和流派風格。較具代表性的是斯農藏族熱巴、塔城藏族神川熱巴、五境鄉傈僳族熱巴、上江鄉傈僳族勒巴、金江鄉納西族勒巴。
熱巴意為長發、粘著的發辮,熱巴藝人通常在腰間系著黑白兩色牦牛毛編織的纓絡網穗,如同發辮,故而得名。
熱巴舞集說唱、舞蹈、雜技、氣功和滑稽小戲等內容為一體,流派多樣,既有典雅、莊重、肅穆的風格,又豐富活潑、粗獷豪放、激情歡暢,突出了藝人的技藝水平。熱巴舞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藝術性和觀賞性較強,反映了迪慶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崇尚自然、熱愛生活的淳樸民風。
弦子舞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藏族群眾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歌舞娛樂形式,因使用弦子伴奏而得名。弦子又稱“馬尾胡”,構造與二胡相近,但琴桿、拉弓較短,琴弦與弓弦均用馬尾,琴筒使用木材,中間挖空,以羊皮或牛皮蒙面而成。
弦子舞將歌、舞、樂融為一體,集中展現了藏族群眾的生活習慣、審美情趣和社會風貌。歌詞內容豐富,充分運用賦、比、興等手法,唱述風土人情,歌頌道德風尚,表達深情厚誼。舞蹈姿態優美,剛柔并蓄,或凝重典雅,或熱烈奔放。通常采用男前女后,各成半圓,對面而舞的舞蹈隊形。音樂結構一般為二樂句,曲調高亢明亮,旋律流暢,節奏鮮明。
德欽藏族自幼在弦子舞的熏陶中成長,是熟練的弦子舞表演者。每逢節慶,當地的納西族、傈僳族、漢族同胞亦參與其中,歡聚一堂,攜手成圈共同舞蹈,場面熱烈壯觀,頗具感染力。
迪慶鍋莊舞 熱巴舞 藏族弦子舞 迪慶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