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已有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加上本次申報成功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云南目前共有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中國剪紙(傣族剪紙)、格薩(斯)爾于2009年申報成功。
12月2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召開新聞通氣會,廳黨組書記、廳長趙國良向媒體記者介紹相關工作情況。
新聞通氣會現場
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趙國良同志發布“茶香云南 共享非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功相關信息

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張碧偉主持會議
云南是世界公認的茶樹起源地,在臨滄、普洱、西雙版納、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分布著眾多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樹。普洱鎮沅千家寨 2700 年左右的野生茶王樹,普洱邦崴1000 年左右的過渡型茶王樹,以及鳳慶香竹箐的大茶樹像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彩云之南云嶺大地。野生型、過渡型(或稱中間型)、栽培型古茶樹的存在完整地記錄了茶樹的進化史,也讓云南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茶源。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是有關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涉及我國4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云南6個項目位列其中,分別是: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茶俗(白族三道茶)。
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臨滄市鳳慶縣。滇紅茶以鳳慶大葉種茶為原料,采用傳統的發酵茶制作技藝制成,有萎凋、揉捻、發酵、干燥等多道工序,成品外形肥碩緊實、金毫顯露、香高味濃。鳳慶種茶、制茶、飲茶歷史悠久,境內的栽培型“錦繡茶王”樹齡已有3200余年。1938年,著名茶葉專家馮紹裘到云南調查茶葉產銷情況,見鳳慶茶樹成林,芽壯葉肥,白毫濃密,遂采集“一芽二葉”樣品制成紅茶,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光,香味濃郁,為國內其它地區所未見。該樣品外形內質皆佳,在香港茶市廣受行家稱贊,被公認為中國紅茶之上品,后定名“滇紅”,傳承至今?,F有滇紅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成仁、蘇向宇、張國琴、薛林、張貴景等。
滇紅茶制作技藝

揉茶

鮮葉萎凋
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普洱市寧洱縣。每年春茶開采前,各民族都按各自禮儀對茶樹王進行祭拜活動,感謝神靈恩賜,歌頌茶樹功德,祈愿來年豐收。采選原料時,以體貌端莊、品行端正、心細而有經驗的采茶女采摘首批茶葉,并遵循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枝、選茶葉,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食蟲、棄色紫的“五選八棄”原則。采摘后經過殺青揉曬、蒸壓成型等工序,形成各種形狀的緊壓茶,茶葉品味與芽條造型的優劣取決于制茶師傅對于溫度、力度等關鍵因素的經驗與手感。清道光五年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記載:“每年備貢者,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又瓶盛芽條、蕊條,匣盛茶膏共八色。”現有普洱貢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興昌、李明澤、趙華瓊、李韻德、張力、王天、汪俊華等。
貢茶制作技藝
揉捻
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西雙版納州勐??h。勐海是世界茶樹起源的中心地帶,有大面積野生古茶樹群落,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和古茶園。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鈞創建勐海茶廠,生產“大益”牌普洱茶,至今已成為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品牌。大益茶制作技藝的關鍵在于拼配與發酵。拼配是為了創造口味與口感、茶氣與茶性的和諧,在制茶過程中,根據需要將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級別、不同存放年限、不同發酵程度的原料進行一定比例的科學組合,揚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之長,凸顯普洱散茶粗壯肥實的外形風格與內質風味,形成了大益茶75、85、05、06系列在內的科學配方,被業界奉為經典。發酵的關鍵之處在于進行熟成發酵時,對大小、長短和老嫩不一的茶葉分別渥堆發酵,使茶葉外形更加勻整,成熟度更加一致,碎茶率更低。由此形成的大益茶成品滋味濃烈,陳香高揚,余味持久,為熟茶之典范?,F有大益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遠之等。
大益茶制作技藝

拼配
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大理州大理市。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幫永昌祥在下關開設第一家茶葉精制加工廠,選料講究,制作精細,享有盛譽。1941年以后,康藏茶廠、元春茂、協厚昌等十余家商號相繼建成,下關成為名副其實的沱茶生產中心。沱茶由明代團茶演變而來,經過拼配、篩分、揀剔、半制品拼配、稱量、蒸揉、壓制成型、干燥、包裝等1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選用云南大葉種曬青茶作為基本原料,選料時將毛茶分選成頭蓋、二蓋、底茶等,按照嚴格比例稱量后,倒入甑中蒸制。揉茶時勻整適度,壓制時保持端正,冷卻定型后進行干燥和包裝。特級沱茶與一級沱茶制作技藝相同,但在原料拼配級別上有所差別。歷史上,下關沱茶通過著名的“茶馬古道”輸送到滇西北、西藏、四川等地,滿足了沿線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F有下關沱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國風等。
下關沱茶制作技藝
歷史照片
采茶

制茶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德宏州芒市。芒市三臺山鄉是德昂族聚居區,民間世代相傳的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記述了德昂族悠久的茶文化及其“古老茶農”稱謂的歷史淵源。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以當地大葉種茶作為原料,采摘后盡快用竹簸箕攤開晾曬,避免陽光直射,以確保茶葉完整、新鮮、勻凈。之后清洗茶葉、蒸茶殺青,將蒸好的茶放置于簸箕,晾曬至適溫開始揉茶,揉好后塞入竹筒或竹筐壓緊,用洗凈的竹筍葉封口,用竹篾扎緊。采用土坑發酵或地窖發酵的方式,50至70天即可出窖。發酵好的酸茶可加工為濕茶、干茶兩種,濕茶可食用,加入番茄、食鹽、花生等調料,美味可口,健脾開胃,是德昂族傳統美食;干茶則供飲用,湯色透亮,嗅之微酸,輕柔爽口?,F有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臘三、盧鳳美、趙臘退、楊春蘭、李巖所、線加榮、楊小兵等。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

茶俗(白族三道茶)主要流傳于大理州大理市。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公元八世紀南詔時期,逐漸演變成白族人民節日喜慶待客的獨特禮儀,以其蘊含借茶喻世的人生哲理而發展成為一整套白族茶文化。三道茶第一道為苦茶,又名雷響茶,即烤茶者在已烘熱的茶罐中放入茶葉,在炭火上邊烘烤邊抖動,直到茶葉微黃,散發香味,沖入沸水,發出隆隆聲,猶如響雷。茶水呈琥珀色,味道甘苦,寓意人生難免經歷波折。第二道為甜茶或糖茶,將切成薄片的核桃仁和紅糖放入沸水,煮至茶香撲鼻,茶水甜蜜,寓意苦盡甘來。第三道為回味茶,將蜂蜜與少許花椒、桂皮放入盅內,沏上茶水,邊晃邊飲,味甜微麻又略苦,寓意人老時對一生的回味。三道茶敬茶遵循和講究的儀式,有“三道、六則、十八序”的說法。三道茶在清涼解暑、滋陰潤肺的同時,教人體會“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F有白族三道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嚴學侯、董金香、董麗、楊甘樹等。
白族三道茶
白族婚禮上的三道茶
此外,云南還有普洱茶傳統制作技藝(勐臘易武茶)、寶洪茶制作技藝、團茶制作技藝、普洱祭茶祖習俗、布朗族山康茶祖節等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已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與之相關的茶器、茶歌等文化表現形式紛繁多樣,彰顯了民族文化多樣性與創造力。
景邁山的布朗族采摘茶花
此次“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對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廣大人民群眾增收致富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趙國良表示,云南將貫徹落實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要求,積極推動聯合保護行動,支持生產性保護,助力增收致富,同時啟動以”茶香云南 共享非遺“為主題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系列宣傳活動,講好云南故事,擴大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傳承保護和利用好申遺成果。
撰稿: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李艾玲
編輯: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王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