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縣手撕雞制作技藝的前身是云縣柴氏手撕雞制作技藝。為打造成地方公共品牌,職能部門通過挖掘整理申報,于2023年1月被公布為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名為云縣手撕雞制作技藝。云縣手撕雞是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的一個品牌,是云縣彝族土里人的傳統名菜,過去,傳統制作技藝僅在云縣茂蘭安樂塘柴氏門中傳承。隨著柴家幾代人的姻親關系,逐步帶往哨街、茂蘭、丙令、冬瓜林、搬家河等村寨。柴氏手撕雞以黑肉土雞為原料,采用農家傳統種植的配料,配方獨特,香味獨特,在制作工藝中采用傳統制作,工藝獨特,深受廣大民眾青睞,具有健康、營養、特色食品的推廣價值。云縣手撕雞在市、縣各級政府的推介下,公司不斷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大批群眾脫貧致富,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助力了鄉村振興。
云縣柴氏手撕雞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為了傳承美食技藝,柴氏成立了以柴榮春為總經理的臨滄市云縣柴氏飲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發展為5個實體店,并注冊了“柴氏手撕雞”“柴氏手撕雞掌門人”“柴氏茗香苑手撕雞”3個商標。現有員工160余人,年加工銷售山地雞20萬只,銷售收入突破3000萬元。公司共有養殖之地18個,分別在云縣7個鄉鎮,養殖戶380戶,其中建檔立卡戶208戶,基地養殖帶動731人貧困人口脫貧。云縣新城壩火石山山地黑肉雞養殖之地,是公司最大的一個養殖之地,占地350畝,廠房800平方米,雞舍2200平方米,脫溫房300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
養雞場一角(攝影:王勇)
在臨滄市委政府和云縣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公司結合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白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項目等國家和黨的方針政策,打好臨滄市云縣柴氏手撕雞“綠色食品品牌”。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經營,推進標準制定,品牌構建市場拓展,全力打造“臨滄市云縣手撕雞”公共品牌,通過推介“云縣手撕雞”,以此為突破口,把小雞做成大產業,帶動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在產業振興中,大力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黑肉雞,公司以“訂單式”收購,原本以種地為生的傳統產業轉型為林下黑肉雞養殖產業,使貧困戶增加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通過線上銷售渠道,借助網絡及物流,讓手撕雞走上全國人民的餐桌,讓全國各地都能品嘗到臨滄手撕雞的味道。帶動臨滄市山地黑肉雞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經營,實現山地黑肉雞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因為具有獨特的味道,獨特的制作技藝,獨特的推廣價值,云縣柴氏手撕雞榮獲2019年“臨滄佤山風情美食節”臨滄美食名菜和臨滄特殊名菜的榮營稱號。2020年,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第一批扶貧產品。公司總經理柴榮春榮獲2018年云南省餐飲行業改革開放40年傳承技藝貢獻獎、2019年第一批“淪江名匠“榮譽稱號。擬命名授牌“臨滄特色食經營推廣大師(手撕雞)”。
為滿足云縣手撕雞的市場要求,不斷增強手撕雞產業發展后勁,走好綠色健康的老品種黑肉雞飲食產業之路,云縣手撕雞第26代掌門人柴榮華告訴筆者:接下來要大力打造茂蘭安樂村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安樂村的資源稟賦,做好林下養殖的文章,進行分片林下養殖山地黑肉雞,為全國消費者提供生態環保的美食。同時加強群眾的發展帶動,鞏固脫貧成效,助力鄉村振興。
(撰文:云縣非遺保護中心 陳海強 李貴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