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召開的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在云南代表團分組討論時提出建議——“在云南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重大試點項目”。為將這一建議轉化為在地行動,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二級巡視員張碧偉、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靜、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翠瀟一行四人組成的調研組,在云南省昭通市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專項調研工作。
在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及昭通市非遺保護中心的協調下,調研組先后到昭通市昭陽區和魯甸縣的相關非遺傳習點實地考察了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昭通唱書”“苗族古歌”“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儀式”和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朱提銀冶煉鍛制技藝”的保護傳承情況,同步調研了與開展非遺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高度相關的文化空間和紀念地,重點考察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氏家祠、漢孟孝琚碑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晉霍承嗣壁畫墓的保護現狀,以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昭通文廟的修復情況。
巴莫曲布嫫一行調研彝族六祖分支祭祖儀式及相關文化空間
巴莫曲布嫫一行調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氏家祠
每到一處非遺傳習點,調研組一行均認真觀摩、參與體驗非遺項目的展演展示,與相關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和實踐者群體、保護單位工作人員和主管部門負責人進行現場交流,對各非遺項目在保護傳承中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對接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指導;在所到的每個文物點,調研組均仔細詢問了相關文物的保護保存現狀,向有關專業人員了解在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文物活化利用的現狀和問題,對文物保護與非遺保護的協同增效路徑提出建議。
巴莫曲布嫫一行調研朱提銀冶煉鍛制技藝
此行昭通,巴莫曲布嫫代表就調研工作的開展和后續行動分別與昭通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的主要領導進行了口頭報告,對在履職工作中結合云南非遺保護實踐聯系基層人大代表,組建多元行動方團隊,有序開展試點項目的論證工作征詢了建議,并交換了意見。她說明并強調,非遺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目前,尤其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行動方充分關注非遺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從包容性社會發展、包容性經濟發展、環境的可持續性三個維度以及和平與安全方面,廣泛凝聚共識,統籌協調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精確施策。
通過多次會談和充分交流,大家一致認為,昭通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從五尺道到南夷道,兩千多年來一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文脈源遠流長,生物多樣性富集,水能資源豐沛,高原特色農業久負盛名,城市建設與鄉村振興多措并舉,非遺保護事業正在朝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邁進。在國家要求有序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當下,需要進一步形成合力,積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拓展地方資源優勢,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在生態農業、低碳產業、綠色生活方式、可持續旅游、水資源管理、應對氣候變化、減災防災、增進民生福祉等基線行動領域加強統籌協調,采取整體方法布局施策,找準并提煉有助于對接新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非遺實踐范型,為助推形成云南特色的非遺系統性保護格局,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故事云南篇章、昭通篇章作出應有貢獻。
巴莫曲布嫫為“云南省2023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務骨干田野調查培訓班”學員授課
調研期間,巴莫曲布嫫還為正在昭通舉辦的“云南省2023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務骨干田野調查培訓班”帶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與理念》《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建檔》兩場專題講座。課程通過深度解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宗旨、工作定義及一系列專用術語和關鍵詞,同時結合具體案例闡釋了以人為本的過程性保護理念,列舉了有悖《公約》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方針的若干不當用詞和負面影響,而對“非遺文化”這類“生造詞”的泛濫亦當引起足夠警覺,在工作中注意規避。由此,從正反兩個方面的講解,幫助參訓學員從保護對象、保護理念和保護方法三個維度來厘清并深入理解非遺的基本屬性、具體表現形態、存續力及其面臨的風險和威脅,以及制定相應性保護措施或保護計劃的工作框架;進而就非遺項目的建檔原則與操作規程進行了詳細分解和舉例說明,其間強調應將社區參與建立在保護進程的每一個環節,由此方可驗證建檔工作的完整證據鏈。
巴莫曲布嫫在課程中強調,在當代語境中開展非遺保護工作,需要以系統觀念統攝思想和工作方法,注重國內法與國際法的雙向視野融合,注重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注重具體非遺項目之于社區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注重不同的非遺領域或門類與不同的遺產項目之間彼此交叉重疊的互涉關系,注重非遺保護措施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機接榫。在非遺項目保護工作中,也同樣需要堅持系統觀念,繼續完善各級名錄機制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化建設;尤其要自覺結合可持續發展目標及其基線行動領域,通過調查研究主動去重新挖掘、確認、闡揚與新發展理念高度相容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及其活態傳承方式,從而為深入并持續開展清單(名錄)編制、建檔歸檔及定期更新工作建立起基于結果的循環性規劃、監測、管理、評估機制。
巴莫曲布嫫還指出,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要以“尊重”為原則,自覺吸納民意匯集民智,鼓勵和引導各非遺項目所在的社區,包括傳承人和實踐者群體的代表,特別是青年一代開展非遺項目的傳習實踐和過程中的自我建檔。迄今為止,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已連續舉辦了9期“非物質文化遺產業務骨干田野調查培訓班”,為全國范圍內的非遺項目建檔工作探查了切合省情的具體進路,培養了一批批骨干力量,積累了來自彩云之南的豐富經驗和典型案例,值得進一步加以歸總和提煉。
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要領導及分管領導,昭通市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以及昭陽區、魯甸縣相關領導等一同參加調研。
撰稿:楊志坤
圖片:郭翠瀟 楊志坤 楊雄
審核: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