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慶國慶迎中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非遺項目傳承人進景區志愿服務,開展宣傳展示展演和現場體驗惠民活動,讓非遺融入旅游,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為云南旅游金字招牌增光添彩。
9月30日、10月1日,云南省非遺中心組織云南圍棋子(云子)制作技藝、剪紙(呈貢)、安寧扎染技藝、皮革雕刻技藝4項傳統工藝非遺項目走進4A級景區—云南民族村開展宣傳展示體驗活動;協調歌舞樂類非遺項目阿尺木刮、傈僳族趕豬調等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進景區開展志愿服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踐行活動的一大亮點。
節日的云南民族村游人如織。“你好,請問我看到介紹有非遺可以體驗,在哪里體驗?可以體驗什么?”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6歲的男孩匆匆而來。原來這是來自清華大學的張老師,她從網上了解到民族村可以體驗非遺,借著到云南旅游的機會,帶著孩子趕到民族村首先就找到了非遺展位。男孩子在傳承人的細心指導下,認真體驗了安寧扎染制作、剪紙,和其他游客對弈了五子棋,分別與傳承人合影留戀。“我想讓孩子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知道中國各地的人是怎么生活的,還有我們古人的智慧。”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工作人員還向張老師介紹了中國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情況,熱誠歡迎她經常帶孩子體驗各地非遺項目。像這樣的家長和游客還很多, 2天的時間內,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位游客體驗了剪紙、安寧扎染制作、皮雕制作,了解云南圍棋子制作,并紛紛對弈了圍棋。
非遺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為更好地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推動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開展非遺體驗活動是“活態傳承”的重要方式。云南省非遺中心近年來一直積極探索,先后在澄江“立夏節”、麗江“三朵節”、石林“火把節”、祥云元宵節、易門“二月二戲會”、西山“茶馬花街”等民族節慶期間開展非遺宣傳展示展演活動,創造性營造非遺生活場景,不斷創新非遺作品轉化方式,真正讓非遺融入人民美好生活,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受到普遍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