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小明的兩會文化茶座】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光明網品牌欄目“光小明的兩會文化茶座”系列訪談,邀請文化領域代表和委員圍繞政府工作報告、重點議案提案等進行分享和暢談,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積極建言獻策,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智慧與力量。
本期節目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帶來關于“在云南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重大試點項目”的探索經驗。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巴莫曲布嫫
在去年3月召開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委書記王寧通過人民網致信網友,將致力于把“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引入新時代新征程的云南發展大計,為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勾勒出聯動云南實踐的廣闊圖景。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在云南代表團分組討論時建議“在云南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重大試點項目”。
為了將這個建議轉化為實際行動,巴莫代表及工作團隊去年專門開展了前期調研,調研的基本路徑遵從可持續發展的多個基線行動領域,糧食安全、醫療保健、優質教育、性別平等、包容性經濟發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氣候變化)、和平與社會凝聚力。
巴莫代表談到,云南省的文化多樣性為非遺系統性保護與上述基線行動領域的對接提供了有力支撐。以包容性經濟發展這一行動領域為例,巴莫代表及其工作團隊希望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為當地民眾探索可持續的利用非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將傳統手工藝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地方的經濟發展,尤其是創造就業結合起來。例如,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傳統刺繡工藝彝繡,就為當地民眾,尤其是婦女和弱勢群體提供了經濟來源。
巴莫代表強調,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云南不僅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有多處世界遺產地,如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去年剛剛申遺成功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等,這些都為我們同步保護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二者的協同增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在云南省實施這一試點項目,巴莫代表及其工作團隊希望能夠推動從一省到多省、從一地到多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工作。
來源:轉載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