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由西雙版納州文化和旅游局主辦,西雙版納州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承辦的“西雙版納州2024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生產性保護培訓班”,在景洪市博宮沙灣傣陶工作坊開班。共有來自全州三縣(市)的36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民間藝人參加培訓。
培訓班合影
為培訓班指導教師頒發聘書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最突出的特色為慢輪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紋的木拍拍打出印紋,這與南方新石器遺址出土的印紋陶器相一致,印文陶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大約已有7000年至5000年。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國內外著名的考古學家多次對傣族制陶進行專門調查,認為傣族傳統制陶是我國原始陶藝的代表,是解開中國新石器時代燒陶之謎的鑰匙,也是證明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的活化石。2006年5月,“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名錄。
非遺生產性保護,是針對傳統技藝、傳統美術等具有生產性質的非遺項目特點而提出來的一種保護方式,是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
此次“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生產性保護培訓班,旨在通過學習交流“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技藝特點、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經驗,促進項目的合理開發利用,促進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使傣族慢輪制陶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活態保護和發展。
培訓自9月4日至9月8日,共持續5天,采取經驗交流、實地考察、實踐教學等形式開展。邀請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玉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巖罕滇,以及西雙版納州開展“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生產性保護較具代表性的玉章鳳、依溫、巖溫叫、三猛等傳承人,為參訓學員開展題為《“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溯古論今》的經驗交流分享。
▏經驗交流 ▏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今,傣陶產品已經成為西雙版納旅游市場的最佳伴手禮,為促進傣陶保護傳承的可持續性,激發傳承人的傳承積極性,培訓班有針對性的選擇了西雙版納陶緣陶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依溫柴燒傣陶工作室、玉勐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習所、泰象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從事傣族慢輪制陶為主的企業、工作室,為參訓學員開展現場教學。
▏實地考察 ▏
西雙版納陶緣陶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依溫?柴燒傣陶”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工坊
玉勐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習所
泰象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培訓班還安排實踐教學環節,聘請了4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新生代傳承人為指導教師,結業時,要求每位學員至少完成2件傣陶作品。
▏實踐教學 ▏
▏學員作品點評 ▏
▏頒發結業證 ▏
此次培訓班的舉辦,必定會促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的保護傳承工作,推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文字:楊 雁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
圖片:李仔瑤(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
胡江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
楊 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