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縣文化館注重對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2014年4月,組織召集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對新近發現的彝族民族民間舞種“烏卡”作現場調查和鑒定。
通過到安樂鄉(原牟定縣貓街鄉)力石村委會新房新村,實地組織對老藝人調查,觀看表演,走訪群眾等活動,對當地民族民間傳統舞種“烏卡”有了調查掌握,形成了結論。
調查獲取了以下七個方面的情況:一是新村彝族屬當地世居彝族,支系屬紅彝支系,由何處遷徙而入已無從考證。二是“烏卡”漢語意為打跳,據79歲老藝人曹明忠回憶,該跳法從民國年間(1911年)流傳至今,傳至曹明忠已是第6代人,具有6代傳承譜系,歷史悠久。三是“烏卡”舞的表演在當地一般為傳統節日,村中吉慶禮儀婚嫁喜事場合才組織表演,而且是作為在禮儀開始前的開場表演,具有在當地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的權威性。四是“烏卡”舞舞者早年主要以中老年為主要對象,傳承至今年輕人亦可參與。五是“烏卡”舞舞蹈音樂音型獨特,旋律歡快優美,調式為民族五聲調式,宮、羽調居多,商、角調局少,節奏多為2∕4拍,部分節奏為3∕4拍;伴奏樂器歷史上用當地“秋木”自制的“木簫”,現用“橫笛”替代,代表性演奏藝人有曹明忠、王朝仁,木葉演奏孫秀美;舞蹈動作注重腳部與手部動作的協調,舞步奔放有力,難度較大,不易普及。六是“烏卡”舞全套音樂共由30個曲目組成,跳法隨音樂變化而變化,雖具有共性,但層出不窮。七是“烏卡”打跳舞服飾目前已被左腳舞表演服飾同化,暫無獨立個性,但據老藝人介紹,上輩表演“烏卡”舞一般穿本民族服裝,而新村彝族的本民族服裝則以黑色為基調,黑色包頭帶披巾,黑色面襟衣服系藍色圍腰,下身著黑色擺檔褲,刺繡以自然花草為主,頗具彝族特色。目前服飾問題正在做進一步挖掘整理之。
新近發現的彝族民族民間舞種“烏卡”
“烏卡”伴奏
形成了調查結論:安樂鄉大力石村委會新村流行以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烏卡”打跳舞,從民國年間流傳至今,具有六代傳承譜系,歷史悠久,以當地彝族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深受當地群眾喜愛,且舞蹈音樂短小精干、樸實無華、風格獨特;伴奏樂器“木簫”與“木葉”明亮純凈,特色奇異;舞蹈動作注重腳部與手部的相互協調,腳步動作進退有序,主要動作踏步、踮步、勾腳、翻身,手部動作前舉、后仰,與牟定境內其它舞種如“瑪咕”舞、左腳舞有著本質區別,是長期以來獨立存在以牟定境內民族民間舞種。目前,已形成了以藝人曹明忠為代表的近25人表演群體,傳承良好,應加以保護傳承,發揚光大,服務群眾。
文章、圖片:丁文龍(牟定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