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宮節”是彝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也叫“打宮節”。彝語稱為“做磨”,意為祭祖、祈求平安。
富寧縣境內居住的彝族主要有白彝、黑彝、花彝、白花彝、高褲腳彝五種支系,他們分別居住在新華鎮、田蓬鎮、里達鎮、木央鄉、板侖鄉等地。每年農歷四月至六月,富寧縣彝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跳宮節”,雖然各地區的跳宮節時間不統一,但主題一致,祭祀內容大同小異。節日這天,彝族男女老少著節日盛裝云集于寨中平緩的漫坡上,稱為“宮坪”。屆時,敲響鑼鼓、吹起葫蘆笙載歌載舞,以盛大的典禮祭祀彝家先祖,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人壽安康。活動中跳宮舞時為最熱鬧,以銅鼓鼓點為伴奏,列縱隊繞圈慢舞,正繞數圈又反方向繞數圈,反復多次。舞蹈動作隨著銅鼓節奏變化而變化,有插秧、耕種、收獲、紡棉、打獵等動作元素。舞蹈動作悠揚,節奏感強,有強烈的地方民族藝術特色。舞蹈時,初始以祭祀性為主,較為神圣,慢慢的逐漸發展為歡快、喜慶氣氛,形成高潮階段。人們邁著嫻熟的舞步,盡情歡跳,直跳得疲憊才結束。男人們便五六成群圍至事先預備于宮坪邊上的酒宴,邊吃邊敘家事,直到日落月升。
從節日活動內容、服飾、舞蹈等方面都無不表露出彝族人民傳統文化的豐富性,體現出彝族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彝族“跳宮節”習俗對于研究彝族的傳統文化、民族歷史等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