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縣位于滇西邊陲,怒江東岸。地處東經(jīng)98 °54′至99° 21′ ;北緯24° 16′ 至25° 00 ′之間。境內(nèi)河谷縱橫交錯,海拔比差較大,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全縣總面積2009平方公里。全境34萬人口,有漢、布朗、彝、回、白等24個民族。施甸歷史悠久,見諸文字記載的有西漢元封二年,置不韋縣,元置石甸長官司,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更名施甸。施甸是永昌古郡南通緬甸的重要驛站,中原文化的輸入,加上民族遷徙頻繁,形成了這里山水與人文交織、多民族互融共生的文化景觀。
施甸從明代至今一直保留著祭龍耍龍的民間習(xí)俗,逐漸形成了集祭祀、雜耍、歌舞、商貿(mào)為一體的大型民間聚會,稱為“施甸龍會”,目前已被列為保山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施甸龍會最負(fù)盛名的是東山寺“三溝頭”龍會與太平“羊皮會”。
“三溝頭”龍會,源于施甸中部的保場菠蘿村,距縣城10公里,東山寺古戲臺就屹立在這里。村后的官市河分渠三溝頭流入十八個寨子,是人們的飲用水來源。為了感恩,每個村寨都扎一條龍,二月十八這天,人們把18條龍都聚集到“三溝頭”,搭起戲臺,唱戲、耍龍,祈求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后來便形成了“三溝頭龍會”。這里的龍會注重祭祀和祈福,尤其是麻布龍的祭祀,因傳說“神力”超強(qiáng),而使得縣內(nèi)外的民眾遠(yuǎn)道而來祈求了愿。二月十八一大早,龍會正式開始,負(fù)責(zé)寺院的長者們給每尊菩薩燃燭上香,在龍王塑像前叩頭祭拜,廚師殺豬宰羊,開始為前來朝會的人們準(zhǔn)備大餐,龍會拉開帷幕。百年戲臺下擠滿了準(zhǔn)備演出的來自各個村落的表演隊,他們的節(jié)目多是自編自演,自娛自樂。寺院之外,商販們也擺攤設(shè)點(diǎn),開始一天的營業(yè)。一切按部就班地進(jìn)行,沒有規(guī)矩的日程安排,只有約定俗成的信奉。村民從四方八面聚攏而來,他們將在此焚香禱告,求神拜佛,會友休閑,躬逢其盛,共享龍會帶來的精神盛宴。
施甸太平“羊皮會”俗稱二月十一。公元1234年,契丹人隨蒙古鐵軍隊征服金王朝之后,大蒙古國濮國公耶律禿花的曾孫耶律忙古帶隨忽必烈“跨革囊”渡金沙江入滇,擊敗了緬甸交趾王,征服了大理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此后便落籍云南,成為了元王朝的封疆大吏。于是,契丹人在滇西留下了自己的血脈,也把文化根植在了這塊土地上。源起于大漠和草原的契丹人在北方過的是騎射狩獵的游牧生活,來到云南的崇山峻嶺之后依然保留著恣意灑脫的民族個性。他們喜水而居,在施甸太平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安家落戶。這些契丹后人常在空閑之余舉行各種競技活動,受地域所限策馬奔騰那是不可能了,于是喜食羊肉的契丹人就將飼養(yǎng)好最壯的羊趕到水草地上,如果誰能在最短的時間搶到羊,并把它身上的皮剝下,誰就是冠軍,勝者除了有肉吃還能得到一張羊皮。就這樣,這項傳統(tǒng)體育競技慢慢演變?yōu)榻裉斓摹把蚱薄?/span>
元明時期,中原文化涌入了滇西大地,也為“羊皮會”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龍獅表演就是其中的一項。從明朝洪武年間流傳至今,長盛不衰。帶著中原的漢風(fēng),帶著邊地民族的灑脫,施甸太平龍獅舞出了自己特有的精彩。人們酷愛龍獅,獅舞龍吟之地定能天下太平,所以“太平”一名由此而來。太平“羊皮會”除了耍龍外,還融入了舞獅、高蹺、武術(shù)、旱船、花燈等表演形式,內(nèi)容更豐富,偏重于民間娛樂和商業(yè)貿(mào)易。
關(guān)于舞龍的來歷,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在太平的水頭住著一青一黃兩條龍,青為母,黃為公,它們每年恪守本分,吐水滋潤良田,人們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可是不知為何青龍的腰痛難忍,所有藥物都吃了,仍不見效。于是雙雙變成夫婦來到人間求醫(yī)。住在東山的草醫(yī)為青龍摸脈后甚覺奇異,問道:我看你的脈象不是人的,和我說實話,我才開藥。青龍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于是草醫(yī)讓她變回原形,從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螞蝗。經(jīng)過撥毒、敷藥,青龍完全康復(fù)了。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青龍黃龍向草醫(yī)說:每年這個時候只要照我們的樣子扎一條青龍一條黃龍舞耍,就能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從此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十一這一天,人們就開始扎龍耍龍。為了讓龍王知道,人們敲鑼打鼓,響徹云霄,沸沸揚(yáng)揚(yáng),好不熱鬧。逐漸從單一的耍龍演變?yōu)槲瑾{、踩高蹺、唱八仙、游抬閣及進(jìn)行耍刀、棍、棒等民間武術(shù)表演。
扎龍由白布縫制龍衣,經(jīng)彩繪而成,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長短不一,有三十六節(jié)、三十節(jié)、二十六節(jié)、十六節(jié),各節(jié)用木料制成框架,用金竹篾扎成筒形籠子,各配以木柄,舞龍人手持木柄耍玩,并以青黃相配成雙出會。耍龍時,步調(diào)一致,動作協(xié)調(diào),隨著珠寶的動作,龍頭、龍身、龍尾密切配合,形成宛若游動的活龍;耍龍形式有結(jié)盤、反回盤、龍吃水、龍擺尾和倒回龍等。百人抬舉的大龍耍起來蔚為壯觀,令人嘆為觀止。耍龍舞獅以男性為主,在當(dāng)?shù)赜小岸率淮笕送嫠D女娃娃看”的說法。但這一天也是婦女兒童的節(jié)日,除了觀賞表演,女人們穿紅戴綠來趕集購物,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在各種小吃攤穿梭,樂此不疲。
施甸龍會是施甸縣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從它誕生之日起,經(jīng)過歷朝歷代民間大師和群眾的不斷積淀,已成為風(fēng)格獨(dú)特、影響廣泛、歷史悠久,集民俗、宗教、經(jīng)濟(jì)、文化諸多元素相融合的民間盛會。
資料來源:保山市文化館
編輯:黃琛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