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澗彝族地區,喪葬是氏族、家庭及村社中最重要的事,喪葬禮儀極為隆重,耗費驚人。民間有“死人不吃飯,莊稼折一半”的俗語。筆者于2015年5月24日至26日參加了南澗縣碧溪鄉新虎阿開渡小村蔡應龍母親李正英老人的葬禮,感觸頗深。作為人生儀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喪葬禮儀蘊含著豐富的習俗內容,承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對一個民族喪葬習俗的參與觀察與深描,既能有效地探究民族對生命的認知,也能較全面地解讀喪葬習俗中蘊含的現實功能和信仰內涵。基于上述目的,我把葬禮上的所見所聞通過詢問落實,歸納總結將整個喪葬過程分為四個部分,依次是入棺前,入棺后至出殯前,出殯及下葬,葬后的祭祀,并將其詳實的記錄下來,以供商榷。
南澗彝族喪葬
一、入棺前準備
1.趕病接氣
在阿開渡小村,家中有老人病危,家人要通知在外的兒女、娘舅至親前來探望和守候病人。子女們知道老人即將去世,就要事先準備好“接氣碗”和“口合”,準備接氣和喂口合。在碗里盛一些大米,用青布蒙住碗口扎好,便可當接氣碗。舊時口合是用一小塊四方形紅布包上銀、鹽、米、茶等物品,裹成拇指大小的紅包,并用紅線栓捆制作而成,現在大部分人家是用在市場上買到的制作好的銀口合。病人在臨終前,總會張開嘴大口喘氣,此時病人的兒女都要為死者接氣,即用接氣碗在死者口中接一口氣,然后兒女再在接氣碗里吹一口氣,按兒女年齡大小接一口氣吹一口氣依次完成,最后把準備好的口合裝入死者的口中。接氣結束要把接氣碗貢在家堂桌上,到第七天把碗里的米煮熟用來叫魂。在阿開渡小村有“夫妻不送終”的說法,所以夫妻之間不參加接氣和喂口合。
2. 出煞放炮
當老人斷氣,家人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大砍刀在停放死者的正堂屋門檻上敲打幾下后用力甩出,且大聲喊“出——煞!”,以此來辟邪驅鬼,也表示把死者的煞氣趕出門,以免傷害活人。同時放一封火炮,告示村里人老人已經去世,以求幫忙,捏死一只公雞(民間稱“倒頭雞”)祭獻死者。
3.凈身換裝
老人剛亡,家族中的長者帶上三柱香三份錢紙迅速趕到水井邊向龍王爺討水,兒女用取回的水煮柏枝葉為死者洗凈全身,以此來驅除人生的污垢、罪孽,讓其干干凈凈地離去,清清白白的開始來生。死者是男的要剃頭,是女的要洗頭梳理發辮,剪指甲。洗畢,兒女為死者穿上壽衣(男女都是長衣)、壽褲和鞋(布鞋)襪。所穿衣服不能有紐扣,不能穿毛衣等網狀的衣物,不能有金屬,陶瓷之類的東西。凈身換裝后把尸體停放在拆來下的正堂屋門上面,男睡左門女睡右門,民間叫“睡財門”。此時,家人要在死者胸口上放一只盛有生米飯和生雞蛋的碗,這只碗最后用來出棺隔魂。
4.趕死奔喪
老人去世時若主、副喪(男死,舅家為副喪,本家為主喪,女死,本家為副喪,舅家為主喪)有人不在場,要在第一時間將其趕到場。主喪把孝子帶到村內各戶磕門戶頭向親友趕死報喪,請求幫忙。主喪和副喪召集親友開會,商量好料理后事、開吊和安葬等事宜后,再派幾名相幫給外村的親朋好友趕死報喪。趕死者需手持夾有三份錢紙的三柱香到親戚家的大門外喊門,磕了頭,再說喪事。不論有多遠的路,趕死者不能住在親戚家,必須返回。娘舅家和所有的親友接到報喪噩耗后,都會停下手頭的活前來奔喪。嫁出去的姑娘和出去上門的兒子要給死者牽送一只壯羊,作為送給死者的陪葬禮物,并請上吹鼓手,參加開吊。待所有的兒女和主、副喪等至親都到來之后,才進行裝棺。
5.獻肉裝棺
當地彝族人的觀念中,亡者和活著的人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他們認為亡者有三魂,第一“幽精魂”是歸家之魂,第二“臺光魂” 是升天之魂,第三“爽靈魂”是守墓之魂 。因而在喪葬禮儀中包括一項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對死者靈魂的關照。在阿開渡小村,裝棺前要準備兩串臘肉,一般有幾個兒女就穿幾塊肉,掛在棺材兩邊祭獻給陰差,其意是請陰差們把亡魂順利地帶到陰間地府去。
阿開渡彝族喜用的棺木一般是紅面黑身, 正面刻有金黃色的圖案。 棺木用兩條長凳托著, 放在正屋的中央,棺口朝門,棺尾對墻,以此來表示逝者已故,頭朝外,預示著即將出去,也表示他能及時聽到上天的召喚。先把棺材清理干凈后,在里面鋪一層稻草(稗子等雜草要揀掉),在棺尾放置一個土基(寓意死者腳登屋山墻),然后依次把草紙、墊褥、枕頭等鋪放好。準備好棺木后掌事的男子喊“生魂出,死魂入”,由三到五個親人把死者抱入棺木的中央,把死者的耳朵、鼻子等用草紙塞嚴實,給死者蓋上被子,臉用一塊青色蓋臉布蓋住,可把死者生前的衣物(沒穿過的需用香火烙通)除去紐扣和鐵器后塞進棺材內,直到把棺材塞嚴實固定好為止。最后蓋棺時,在“口合”線的盡頭綁上一枚銅錢讓其懸掛在棺外,棺木里外各放金屬,預示著子孫的興旺發達。
二、入棺后出殯前儀式
1. 殺豬升棺
入棺后要在棺木的正前方和棺尾各放一盞燈,這兩盞燈至出殯前都不能熄滅。彝族人認為燈滅則亡者在黃泉路上將看不清道路,要遭遇挫折。升棺前喪家把一頭準備好的豬牽到亡者前,道師(或畢摩)用一根麻線,將其一端拴于豬耳上,一端系于亡者的左手上,孝子跪拜,用手觸其繩,畢摩開始喃喃誦經,這樣孝子就可以通過畢摩將豬交給亡人,并將此豬牽出宰殺,豬頭祭獻給死者,其他豬肉用來作為招待客人的食材。棺前再擺一些糖果糕點和飯菜肉等用來祭奠死者,有專門的司香者來負責完成燒香獻飯等事宜。
當死者的娘舅家來人時,死者本族人要出門迎接,而娘舅家人必須從門口就放鞭炮沖進靈堂。娘舅家人在靈前拜祭結束后并開始了升棺儀式。棺木的左邊站四個本族人,右邊站四個娘家人,如果人數不足時,由他人代替。道師喊“升棺大吉利,ⅹⅹ氏門中文武官員步步高升”,八人同時抬起棺木,在其下方墊些東西(可以是木屑,也可以墊幾份錢紙),把棺木的位置升高,升棺儀式結束。
2.發孝守棺
與其他民族一樣,阿開渡小村彝族老人去世,兒女都得披麻戴孝。喪家兒女先把孝布跪送給主、副喪,主、副喪戴好自己的孝布再把亡者子女的孝布發給孝男孝女,兒女跪接。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均戴長孝,孫輩戴短孝(未結婚的在孝布上栓紅布)。女兒、兒媳要戴用麻皮縫成的三角形孝蓋,孝子要戴一頂用筍葉制作的孝冠(民間稱“三梁冠”),腰間拴一根稻草繩,手中要握一根用麻桿制成的“杵喪棍”。所有孝男孝女對來靈柩前拜祭的人們回磕頭禮。從死者入棺后到出殯前,其子女親人必須不分晝夜地守護棺木,保證棺頭香不滅,前后兩盞長明燈不熄。特別是不能讓貓狗雞等動物闖入靈堂,跳上棺木。
3.法事道場
法事是由道師(或畢摩)來為死者超渡,為生者祈福的過程。做法事的時間按擇好的日子進行。在阿開渡小村一般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按承兇葬(民間稱“偷埋偷葬”)的儀式進行,葬禮一般是三天;另一種是請風水先生根據死者親屬的生辰八字與死者的生辰八字去“合”,按測出來的日期進行,有時擇出的日子會長到十幾天,那么就要把棺材停在靈堂,等到將要下葬的前幾天再做道場。李正英老人的葬禮按“偷埋偷葬”儀式舉行,喪禮共三天。第一天,主要的儀式活動為“陳伏”和“開咽喉”。“陳伏”就是念許多的祭文,道師先生喊禮開祭。只有通過開咽喉以后,死者才可以開始吃東西,然后才能擺祭品。其它的活動基本上就是做“招靈開路”、“贊燈解結”等法事。第二天的活動比較多也比較復雜了。首先是罵鬼,道師先生要把所知道的鬼全部罵到,以免這些鬼影響到死者。其間每進行一種儀式,都要放許多的鞭炮,這也是一種驅鬼的方式。然后如果是女人,就要“開方破獄”,這是一種解罪的方式,因為古代人認為性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很避諱,會褻瀆神靈,由于女人生了小孩,涉及到了性,是有罪的,因此要念經超渡。
4.出白祭奠
在出殯前的頭一天,要給所有孝子、主副喪發孝布、孝衣、孝鞋,道師先生帶領孝子向天地三界告明家里發生的喪事,向諸神靈敬酒敬茶的儀式,民間稱“出白”。孝布發過后,要舉行家奠和客奠。家奠就是道師先生介紹死者的生平和功績,孝子感激長輩的恩情不斷磕頭。其間也要念許多的祭文,大意就是要后人記住死者對他們的恩情之類的話。客奠就是客人來聚在一起吃飯和拜祭死者,在死者靈前磕頭,同時關系親近的還要送祭奠品,諸如被子,毯子之類的掛在靈堂內,女婿等至親還要寫祭文吊祭。
5.釘棺打歌
在出殯前的頭一晚,娘舅家要把銀釘(固定棺材的楔子)釘好。首先用一根紅布條把釘銀釘用的斧頭栓好,由主喪拿著斧頭,其他孝子(主孝)依次拉著紅繩子圍著棺材順時針轉,轉到棺材頭前孝子下跪。主喪邊釘銀釘邊邊講吉利“一上銀釘一家安康,二上金釘萬事如意,三上木釘三元及第,四上水釘四季平安(民間喪事中忌說“發財”,因“財”和“材”同音),五上火釘五福齊昌,六上土釘六六大順”。銀釘釘好后,亡者的女兒女婿要請人打歌到天亮。先由孝男、孝女手持燃香順時針繞著棺材打歌三轉,再圍著院子的篝火打歌。接著村民和請好的打歌人員陸續加入到打歌隊伍中,一直打到天亮。在打歌過程中,女兒女婿提供酒水飲料。打歌結束吃的羊肉稀飯也必須是女兒女婿負責。
喪事打歌
三、葬禮階段
1.墳位選擇
彝族人講究入土為安,因此墳位的選擇很重要。墳位最好選在山間相對平坦的地方,墳前面略高則最好。不宜選擇山坡,具體的位置則會有懂風水的人幫助其家屬進行選擇。
2.親點刺血
死者出殯前,由道師先生主持親點刺血儀式,死者的所有兒子或入贅的女婿必須剃光頭,且跪于棺木前,主喪用針在兒子手指上點刺,由親點官(一般是道師)添墨添血,簽神點主,把刺出的血與墨汁混合點在死者的靈牌上,來回三次。孝子喝紅色的酒與死者拜別,以此來表達對對死者的尊敬與哀悼。
簽點刺血
3.出殯儀式
死者的本家輩(兄弟叔父輩)與后家(娘舅家的人)各出四人,如人數不足時可由他人代替,分別立于棺木的兩邊,拉下吊棺銅錢,喻示著從此陰陽兩相隔,也喻示著給人留下財富。熄滅兩盞長明燈,表示死者已經走過了黃泉路,從此進入了陰間。八人把棺木抬至院子里,棺木的尾部左邊要掛一只壓棺大公雞,棺木上面放一盆耨米飯(民間稱“壓材飯”)。兒媳要把祭獻死者的倒頭雞和肉、飯、燒過的香、錢紙、給死者沐浴用的柏枝葉等收拾到籃子里背到墳地里去,民間稱背“香火籃”。 一路上有專人在前方放鞭炮、拋錢紙為死者引路。路途中,男女孝子按照大小輩數依次跪在大路中間,棺材從上面一一通過,民間稱為死者搭橋。在送葬途中孝子共需要搭橋三次,第一、二次搭橋,孝子往大路的正前方匍跪,第三次往回家的方向匍跪。到了墳場后, 道師先生手執壓棺大公雞在挖好的壙穴上空來回搖動,同時大聲喊“生魂出,死魂入”,民間稱“掃礦”。放鞭炮后,八人把棺木放入已經挖好的壙穴中,之后調整移動棺木的位置,當一切固定后,送葬的兒女要背跪壙穴,向后朝棺木上扔土,口中喊“留后!留后!”意在保佑子孫后代興旺發達,多福多壽。最后開始填土壘墳,葬禮完成。
戴孝環
為死者搭橋
四、葬后的儀式
埋葬好死者后,其子女親人要把他的所有的東西,包括衣服和日常用品,一律拿到固定的地方燒給他,意在告訴他別掛念家里的一切,他的東西已經全部還給他了。子女要連續在死者墳前燒三天的火, 意在給死者溫暖, 讓其不戀家, 也讓其能早日投胎重新做人。還要為子女要進行叫魂儀式, 以此來避免子女的魂魄跟著死者走。 人死若干天后,魂魄返回故宅,有煞神隨之,稱“回煞”。煞回時親人在其靈位前放一些亡者生前喜歡的東西,如果當天夜里聽到一些非人為的聲響時,人們以為是魂魄回來了。從此以后,除了過年過節要拜祭,清明要上墳外,人鬼殊途,陰陽兩隔,喪禮結束。
文圖:施增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