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的詩意之美,除了這種人文的積淀,還在于其物候與氣象水乳交融、生命與時空相約相生的自然之美。古人在《孝緯經》中用“露凝而白”形容白露。
白露 節氣簡介
▲節氣文人畫《白露》 朱樵
白露前后,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失,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天氣漸漸轉涼,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葉面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稱“白露”。古人用五行解釋說:“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也很通。
白露 物候與花信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燕子)歸,三候群鳥養羞。”這里“來”當是往南飛的意思,羞即“饈”,即三候到來時,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準備過冬了。“為客”句,是在感嘆自己的不為所用和虛度年華。后兩句則是說的農事活動:白露時節作物相繼成熟,必須開始搶收了。
花信,本節氣無花信。按自小寒至谷雨,一百二十日,八個節氣,我國古代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人們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應一種花信,稱之為“二十四番花信”。
白露 (White Dew)▲節氣文人畫《白露》 朱樵
祭祀禹王:請來四方神,共享太平世
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祀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祭禹王的香會每年四期,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兩祭規模最大,春祭6天,秋祭7天。這時,每天都要唱一臺戲,每臺戲有四出。兩出文戲,兩出武戲,其中一出必為《打漁殺家》。
主持祭祀的人叫做祝司。祝司負責唱神歌并請神。請來的不只是禹王,還有其他神仙,比如城隍、土地、花神、蠶花姑娘、宅神、門神、姜太公等。
諸神請來之后,祝司逐一敬酒,唱道:“造酒爾來是杜康,消愁解悶為最高。勸君更盡一杯酒,與我同消萬種愁。”
敬酒之后會呈上一只盤子,盛有大米、小麥、甘蔗、豆、糖果、首飾、茶葉等供品,此為獻寶。獻寶時對每件供品都要唱頌,如唱小麥:“土府埋根過半年,花開深處晚風前。家家看似三月雪,處處離割四月天。”
神歌由祝司頌唱,參加祭祀的人齊聲合唱,氣氛熱烈。然后,在祝司帶領下,眾人向禹王和諸神叩首,從而結束祭祀儀式。祭祀之后,便開始演戲。
喝得講究:窖藏五谷酒,接續白露茶
白露時節開始收獲,諺語云:“處暑高粱白露谷”。江蘇浙江一帶鄉間,每年白露一到,家家皆用谷物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售賣。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之水釀制而得名。白露米酒的釀制除了取水、選定節氣頗有講究外,釀造方法也相當獨特。先釀制白酒(俗稱“土燒”)與糯米糟酒,再按1∶3的比例將白酒倒入糟酒里,裝壇待喝。如果制程酒,須摻入適量糝子水(糝子加水熬制),然后入壇密封,埋入地下或者窖藏,待數年乃至幾十年才取出飲用。
吃得精美:蒸煮十樣白,烹制帶魚飯
浙江蒼南、平陽等地,人們在白露這天要采集“十樣白”,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后可以滋補身體,對治療關節炎有好處。這十樣白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在字面上相應。而在文成縣,老百姓認為白露時節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飯后不胃酸。
“白露天,帶魚滿船尖。”白露節至,正是釣捕帶魚的大好時機。溫州洞頭縣等海島的漁民習慣煮帶魚飯請客。當煮飯時,將鮮活的帶魚整條放在鑊內用筏架晾著清蒸。待飯熟后,只見主人家一手抓住魚頭、一手抓住魚尾,將帶魚懸空一抖,把全身的肉撒在熱騰騰的米飯中,再用飯兜將飯粒與魚肉拌勻,這時盛過來的“帶魚飯”,其味就可想而知了。
注重養生:白露身不露,著涼會瀉肚
老話講,白露身不露,免得著涼與瀉肚。
白露時節,地面水汽遇冷凝結成小水珠,這說明地面寒氣已經重起來了。此時,大家如果再打赤膊很容易著涼,讓脾胃受寒,進而造成急性腹瀉等問題。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民俗學論壇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