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日,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直苴地區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賽裝節。賽裝節形式多樣,集對歌、賽歌、賽舞、服飾展示、民族體育競技、商貿交流于一體,是充分展示彝族人民聰明智慧和審美觀念的節日。賽裝節當天,直苴周圍數十個村莊的彝族同胞換上漂亮的衣服,自發匯集到嘎列博打跳,展示自己絢麗的服飾。傈僳、傣、苗、漢等民族同胞也從四面八方云集到直苴參加賽裝節,彝族嗩吶隊和蘆笙隊吹奏著《迎客調》《過山調》迎接客人。
賽裝節特點鮮明,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制作者和參賽者。賽裝節的服飾別具一格,男性穿繡花羊皮褂,系麻布圍腰,女性穿自制的花衣、花褲、花鞋子,頭戴“公雞帽”,系花圍腰。直苴彝族服飾顏色主要以紅色為主,底色為藍色或黑色,整套衣褲鞋帽紅綠相間,藍白交織。傳統刺繡圖案以麻線和麻布為主要原料,針針細膩,線線密匝,在密集的參賽人群中放眼望去仿佛是花的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棉線、棉布、繡花線和絲綢代替了傳統原料。
賽裝節活動主要內容是展示豐富多彩的彝族服飾和舞蹈,有著嚴格的程序,活動開始前,首先由德高望重的畢摩殺雞祭神祈福,祭祀結束后活動正式開始。
第一支隊伍是驅邪的畢摩隊。
第二支隊伍是老倌“鄉老咕”賽裝隊,“鄉老咕”表吉祥之意,是最古老的彝族男性舞蹈。
第三支隊伍是老奶“咕使咕納”賽裝隊,“咕使咕納”表歡樂幸福之意,是最古老的彝族女性舞蹈,也是最傳統的彝族服飾展演。
第四支隊伍是獵人賽裝隊,由每個寨子中最強壯的男性組成,粗獷豪邁的舞蹈,反映出彝族祖先狩獵、征戰和開拓疆土的不屈精神。
第五支隊伍是背著小孩的少婦賽裝隊,展示彝族婦女的美麗、自信和勤勞。
第六支隊伍是兒童賽裝隊,活潑可愛的孩子身著盛裝,體現彝族賽裝文化的代代傳承。
第七支隊伍是少男少女賽裝隊,通過賽裝,彝族青年男女互挑意中人,尋求愛情和婚姻的自由。
第八支隊伍是勞作賽裝隊,展示當地彝族群眾在不同形式的生產、生活中穿著的不同服裝。
民間老藝人和現場觀眾代表在賽裝場上點評所有參賽服飾,每年都要評出刺繡能手、農耕能手、最美麗的服飾、最壯觀的隊伍。
賽裝結束后,上千人在廣場圍成圈,踏著葫蘆笙的旋律翩翩起舞,規模宏大,熱鬧非凡。從白天一直打跳到晚上,如果說白天是已婚女人們的舞臺,那么晚上則是未婚年輕人的天地,成千上萬青年男女穿著民族服飾,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四弦和二胡的音樂節拍,男女青年手拉手,圍成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彝族賽裝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