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縣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部,居住有漢、彝、白、回、傈僳、佤、納西等22個民族,是全國聞名的花燈之鄉和民歌之鄉,花燈名曲《彌渡山歌》《繡荷包》《十大姐》和著名民歌《小河淌水》出自彌渡。
云南花燈歷史悠久,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農業生產緊密相伴,是農耕祭祀習俗的組成部分,具有娛神娛人的多重社會功能。彌渡花燈是云南花燈的代表性流派之一,起源于唐朝南詔時期,形成于明朝中葉,盛行于明末清初,20世紀初逐步形成專業表演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成為云南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之一,形成了眾多的藝術支流,包括花燈劇、花燈歌舞、花燈小唱等藝術形式,具有濃郁的彝族、白族音樂風格,主要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表演。2008年6月,彌渡花燈戲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彌渡花燈主要有扎燈、接燈、玩燈、謝燈四個程序。
一、扎燈。用竹篾、棉紙條扎制燈骨,再糊上彩紙并繪制彩燈圖案,主要有扁燈、花瓶燈、屬相燈等。
二、接燈。設燈壇接燈神。多數村莊在大年三十之前舉行接燈儀式,在密祉地區,因大鬧花燈在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兩天進行,各村的接燈儀式在正月十二、十三兩天進行。燈會前一天,由“齋公”帶領燈班和耍龍舞獅的隊伍舉行接燈神儀式,迎請燈神吉利,抱公雞為龍獅行點光禮,說祝詞。儀式后,燈班跟隨“齋公”邊舞邊唱將燈神迎回燈壇,供奉燈神牌位,直到謝燈。
三、玩燈。接燈儀式后,就可進行玩燈,有賀燈和團場燈。賀燈俗稱“門戶燈”,由花燈隊到各家各戶報喜,向主人送祝福語,慶賀新春納福,一年平安;團場燈在過街燈行進中由“大腳婆”或“小七姑娘”圍成一圈,邊唱邊舞。
四、謝燈。鬧完正月十五、十六的元宵燈(廟)會之后,正月十七日晚進行謝燈、送燈神儀式。由齋公抱著燈神牌位帶隊朝接燈神的地方行進,大家邊唱邊跳,耍著燈直到接燈神處,全體人員面對燈神牌位下跪,燒香祭拜,報吉利,總結本年玩燈的情況,祈求燈神給予一年的保佑。
彌渡花燈戲是以漢族為主體兼融各民族風格特色的表演藝術,承載了悠久的民間社祭文化,集祭祀活動、藝術展演和巡游為一體,流傳廣泛,群眾性強,已成為彌渡地區各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彌渡花燈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