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白雪映古城,
琴瑟和鳴話新春。
非遺舞樂歌盛世,
龍潭歌會展新顏。
古城區是麗江市的市轄區,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麗江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有納西、漢、白、藏、彝、普米等10余個民族,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重鎮,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記憶遺產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以及被中外學者稱贊的納西古樂,有黑龍潭、束河古鎮、觀音峽等著名旅游景點。
黑龍潭位于古城區象山腳下,每逢春節,民間會自發組織“黑龍潭歌會”,舉行以納西族白沙細樂和洞經音樂為主要內容的納西古樂演奏會和納西民歌對唱等活動,場面隆重熱烈。
一、納西族白沙細樂
宋末元初時期,白沙細樂已流傳于麗江納西族聚居區,有八個樂章留存至今,主要流傳于古城區束河街道黃山社區和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黃山鎮長水村,是一部大型古典音樂套曲。
在器樂演奏中,樂隊至少由8人組成,演奏人員上身穿羊皮褂,下身扎麻布或氈帶綁腿等納西族傳統服飾,按長者在前,幼者在后的次序豎列排列。
樂器主要有橫笛(主奏樂器)、直笛、波伯(蘆管)、曲項琵琶、箏、速古篤(胡撥)、二簧(小二胡)、胡琴(中胡)等,八度和聲運用頻繁。
納西族白沙細樂組曲主題鮮明,立意突出,音樂結構工整嚴謹、樂曲渾然天成;樂章層次分明,形式變化豐富,按內容需要層層遞進表現音樂主題,體現“主題活用”的作曲法原則。每一個樂章包含相應的敘事主題和歷史傳說故事,充滿濃郁的納西族民間傳統音樂風韻,納西族的審美意識和民族情感融入其中,呈現出纏綿悱惻、如泣如訴、哀怨低回或激越高亢的陳述式音樂風格,使聆聽者入情入境、思緒飛揚、蕩氣回腸,烘托出追思懷遠、向往和平、追求幸福的美好主題。
2011年5月,納西族白沙細樂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二、洞經音樂
洞經音樂是明清時期從內地傳入麗江融儒、釋、道的宗教性科儀音樂,因主要用于談演道教經典《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而簡稱“洞經”。
古城區洞經音樂可分為經腔、曲牌兩大類。經腔是演唱經典詩詞體韻文的宗教曲目,主要特點是風韻莊嚴肅穆、恭敬虔誠;曲牌分為細樂曲牌(誦唱經典前后間隙穿插演奏的器樂曲,一種風韻輕柔飄逸的雅集型儒家細樂)、打擊樂曲牌和雜曲(有喪事時演奏的《小白梅》,閑暇時演奏的《步步嬌》《南極宮》《善知識》等,通常不在正式談經科儀中演奏)等。
在演奏過程中使用了納西族獨有的樂器“速古篤”“波伯”和唐朝形制的“曲項琵琶”,頻繁使用胡琴運弓方法和民族打擊樂器,呈現出獨特的麗江納西風韻;融匯了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等多種音樂元素,在長期的演變中,受地理環境、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響,呈現出“納西特色”的藝術風格,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音樂深度融合的實例。
2013年11月,古城區洞經音樂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三、正月初六“云上”相約
春節期間,麗江市古城區將通過“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展示納西族白沙細樂、洞經音樂等非遺項目。正月初六,讓我們相約“云上”,欣賞麗江美景,感受麗江濃郁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非遺舞樂歌盛世”“琴瑟和鳴話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