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18日,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楊志坤、黨支部書記楊云彪等一行攜18個非遺保護項目五十余盒音視圖文的申報材料及相應電子資料,前往省非遺中心進行申報。至此,昭通市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前期申報工作順利完成。
申報材料在市非遺中心統一整理裝檔
2016年是云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申報年。為使昭通市一些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較高級別項目所占的比例,為今后的深化傳承保護積累基礎。根據《云南省文化廳關于申報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通知》(云文非遺〔2016〕5號)文件精神及相關要求,市文體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開展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申報工作。經過全市各申報單位一年多的田野調查、收集整理,編撰申報文本,攝制專題片照片等,以及市非遺中心指導開展申報工作,匯集縣區申報材料,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推薦會,反饋修改完善,整理裝檔申報等工作,認真細致地開展申報的各個環節,確保以較好質量保證申報。據統計,昭通市此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數量為全市歷史最多、種類最全。
苗族服飾之服飾代表性傳承人劉忠英在紡麻(楊志坤攝)
昭通披氈之牧羊人的披氈(劉志榮攝)
苗族古歌傳承人李學德在演唱古歌
郎學志傳承人正在印制甲馬圖(楊志坤攝)
牛干巴制作技藝工序之晾曬(周迎春攝)
尹武刺繡之繡品背帶配件(鄧國戈攝)
朱氏嗩吶鑼鼓之樂隊合奏(鄧國戈攝)
巧家小碗紅糖制作工序之舀糖裝碗(朱漢攝)
彝族喀紅貝舞蹈動作之猴子搬樁
苗族民間故事《召贊與卯蚩彩娥翠》之傳承人馬興才在講述故事(祿漢云攝)
苗族(白廟)蘆笙制作技藝之校音(鄭方星攝)
興隆高桿獅舞之表演隊參加豆沙關美食節演出(陳勇攝)
豆沙剪紙之傳承人金麗在創作中(陳勇攝)
大關天星湯家坪射弩高手韓成碧照指導培訓射弩(周元江 攝)
綏江竹編技藝之市級竹編傳承人譚治強編竹籃(陳敏攝)
《車燈》之小演唱(張相昆攝)
昭通歷史悠久、民族多樣、文化厚重,全市涵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薄弱,昭通市許多優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消亡。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市文體局的正確領導下,一直致力于活化、整理、保護昭通市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下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將按照省文化廳初審的要求和意見,抓緊跟進申報,指導修改完善,確保申報工作最終取得圓滿成功。
供稿:昭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