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世界正在尋找促進和平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的道路。此時,我們需要有凝聚力的項目,讓不同的人走到一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就是這樣一個對話和行動的平臺。每個國家、每個社區都可以在這里主張自己的權利,分享自己的愿景并發揮文化多樣性的創造性力量以鞏固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文化是優秀的可再生資源,也因此構成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維度。文化是社會包容和集體動員的力量。經驗證明,把文化遺產納入發展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有助于人們的積極參與,提高有關項目的長遠效力。聯合國正在制定2015年之后的發展議程,承認文化遺產的變革性力量正當其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為文化遺產鼓與呼的一項重要內容。該《公約》通過十一年后,已經有161個會員國加入。這種驚人的速度證明了各國人民對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愛,也說明了我們在此領域的準則制定工作的意義。“非物質遺產”一詞已家喻戶曉,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也得到廣泛的認可。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努力。
文化所維系的社會實踐、觀念表述以及技能是對教育、資源管理、風險防范以及民主治理的重要貢獻。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民記憶直接相連,它是我們尋求如何應對和平與可持續發展所面臨挑戰的生生不息的源泉。
世界自然資源日益枯竭,讓我們幫助其文化興盛繁榮。這就要求實施更加得力的公共政策,在各個層面推動非物質遺產工作。2010年啟動的能力建設計劃讓我們保持了《公約》批準的勢頭,并推出了由社區充分參與制定的新清單、新政策以及新的保護計劃。《公約》締約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定期報告顯示,人們已經真正行動起來,充分利用《公約》提供的各種機會。對此,我感到非常高興。
我們可以做得更多。基本文件于2009年3月出版,其目的是成為相關各方的實用工具,便于他們快速查閱和更好理解2003年《公約》的各項手段。新版的基本文件納入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締約國大會第五屆會議(教科文組織,巴黎,2014年6月2-4日)的決定。對業務指南做了多處重要的修正,例如建立審查機構以使政府間委員會合理分配工作和促進其成效。
當務之急是加強能力建設,以將其作為實施2003年《公約》的主要杠桿。我相信2014年版基本文件將是開展能力建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愿在此重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秉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建設和平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核心作用的信念,決心繼續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伊琳娜·博科娃(教科文組織總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