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節慶
水彩畫《小滿》(作者:李大嘴)
節氣概說
每年5月20日至22日,太陽到達黃經60°時,是二十四節氣之小滿節氣的開始,今年的小滿時間是2017年5月21日(農歷丁酉年四月廿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四月中,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小滿的含義即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小滿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此時苦菜繁茂,那些枝條細軟的喜陰植物在強烈日照下枯萎,百谷進入成熟期。
小麥籽粒逐漸飽滿(來源:網絡)
農事農諺
從小滿節氣到芒種節氣,全國各地相繼入夏,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自然界的植物都枝繁葉茂,小麥的籽粒逐漸飽滿,夏收作物已接近成熟,春播作物生長旺盛,農事進入了夏收、夏種、夏管這一“三夏”大忙時期。
“小滿不下,黃梅偏少”“小滿無雨,芒種無水”,是有關這一時節長江中下游降雨情況的諺語;“小滿大滿江河滿”則反映了華南地區降雨多、雨量大的氣候特征。黃河中下游等地則有“小滿不滿,麥有一險”的說法,這是指此時的小麥非常容易遭受干熱風的侵害,從而導致灌漿不足、粒籽干癟而減產。因此,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另一番寓意,“滿”不僅指農作物的飽滿度,也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與農事密切相關。
桑葚 (攝影:李楠)
小滿節氣,還有不少農諺與蔬果種植、養蠶采蜜有關,如:
小滿不起蒜,留在地里爛。
小滿桑葚黑,芒種小麥割。
小滿有雨豌豆收,小滿無雨豌豆丟
好蠶不吃小滿葉。
小滿見新繭。
晴暖無風天,尋找粉蜜源。
四月、五月花源廣,放蜂釀蜜好時光。
年畫作品《蠶花茂盛》(來源:網絡)
節氣習俗
祭車神
江南地區有農諺:“小滿動三車”,它是對江南小滿農事的形象總結。“三車”指的是油車、絲車、水車,是說這一時節人們忙著榨油、繅絲、灌溉,男耕女織。“祭三神”指的是祭祀掌管這三車的神靈,祈求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相傳,“車神”為白龍。小滿時節,人們在水車車基上放置魚肉、香燭等物品祭拜,祭品中會有一杯白水,祭拜時將白水潑入田中,有祈愿水源涌旺的意思,反映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搶水儀式
水車在小滿時啟動,農戶以自然村或圩區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這一習俗流行于浙江海寧一帶。小滿前,在一條劃定的河港上排上十幾乃至數十部水車,農戶之間不分男女搭好伴、結好對。小滿一到,執事者以鼓鑼為號一聲令下,人們紛紛上車,眾水車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踏得人歡水騰,場面頗為壯觀。這種儀式,既是一種體力和耐力的比試,也是一種車水灌溉的演習,帶有祝愿祈福之意。
祭蠶
紡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以植桑養蠶為主。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南方農村,尤其是江浙一帶,養蠶是傳統副業。蠶是嬌養的生物,很難養活。氣溫、濕度,桑葉的冷熱、干濕等均影響蠶的生長。由于蠶的難養,古時人們把蠶視作“天物”。相傳,小滿是蠶神誕辰,因此,江浙一帶的人們為了祈求養蠶有個好收成,會在小滿節氣期間舉行“祈蠶節”。
山苦荬 (攝影:李楠)
食苦菜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醫學上叫它“敗醬草”,寧夏人叫它“苦苦菜”,陜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時珍稱它為“天香草”。小滿雖然寓意豐收的到來,但在過去,其時節恰是青黃不接之時,因此很多百姓不得不用苦菜充饑,吃苦菜也就成了小滿節氣的獨特食俗。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清涼嫩香,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醫學上多用苦菜來治療熱癥,古人還用它醒酒。寧夏、甘肅一帶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配上醋、辣、鹽、蒜調味,使人食欲大增。也有人喜歡將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來做湯、餡,或熱炒、煮面,各具風味。
節氣養生
小滿節氣的養生,主要是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由于小滿節氣是皮膚病的高發期,按照“治未病”的養生觀,重點是防治。對于風疹類的皮膚病人,宜以清淡素食為主,包括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綠豆、冬瓜、絲瓜、鯽魚、鴨肉等。此類病人不宜食用膏粱厚味或性屬溫熱助火的食物,包括傳統中醫所指的“發物”,如生的蔥姜蒜、辣椒、茴香、桂皮、韭菜,海魚、蝦蟹等海鮮,以及牛羊等肉類。
小滿時節,萬物繁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處于最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物質也最多,可以適當補充營養。從飲食調養上說,適宜食用具有清熱、養陰、祛濕、暖胃、溫補等功效的湯品,比如:綠豆芽蛤蜊湯、薺菜生姜魚頭湯、胡椒粒老雞豬肚湯等。
轉載自公眾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