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水彩畫《處暑》(作者:施穎)
節氣概說
太陽到達黃經150°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今年的處暑時間是2018年8月23日(農歷戊戌年七月十二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結束,氣溫逐漸下降。處暑節氣的物候特征是:“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意思是,此時老鷹開始捕獵鳥類,萬物開始凋零,五谷成熟的季節到了。處暑節氣之后,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早晚已有濃重的涼意,白晝時間減少。
圖2 處暑前后,芝麻開花 (攝影:李楠)
農事農諺
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有暖濕氣流經過,往往形成降雨。風雨過后,人們會感到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進入9月,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較多,華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點,而“華西秋雨”以綿綿細雨為主,雨量不是很大。因此,為了保證冬春農田用水,必須認真抓好這段時間的蓄水工作。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時也正是收獲中稻的大忙時節,華南日照仍然比較充足,除了華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曬和棉花吐絮。對于剛剛走出三伏,且遭遇嚴重伏旱的地區,往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果蔬種植、畜牧方面也需做好抗旱及秋季防疫工作。
這一時節的農事活動在以下農諺中可略見一斑:
處暑高粱遍地紅。
處暑十日忙割谷。
處暑種蕎,白露看苗。
立秋收早稻,處暑雨似金。
立秋種白菜,處暑摘棉花。
處暑有落雨,中稻粒粒米。
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
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處暑栽白菜,有利沒有害。
處暑花紅棗,秋分打盡了。
處暑早,秋分遲,白露種麥正合時。
圖3 放河燈(來源:網絡)
節氣習俗
祭祖 處暑節氣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農歷七月十五日是古代傳統節日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到月底,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此時,有些農作物已經成熟,民間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供奉時行禮如儀,用新米等供奉祖先,向祖先報告收成。此外,人們還會在中元夜放河燈,用以悼念逝去的親人,保佑在世的親友安康。
圖4 天高云淡,秋高氣爽(攝影:李楠)
出游迎秋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尤其是北方大部分地區,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此時正是郊游賞景的好時節。處暑過,暑氣止,就連天上的云彩也顯得疏散自如,不像大暑時濃云成塊。民間素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就是“出游迎秋”之意。
吃鴨子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老鴨味甘性涼,做法多樣,有白切鴨、檸檬鴨、烤鴨、荷葉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習俗,處暑時節,人們會到店里去買處暑百合鴨,老字號通常選用當季的百合、陳皮、蜂蜜、菊花等食材來調制老鴨,符合這一時節潤肺健脾、清熱生津的原則。
圖5 象山開漁節盛況 (來源:網絡)
開漁節 對于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后是漁業收獲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隆重的開漁節,歡送漁民開船出海。著名的開漁節有象山開漁節、舟山開漁節、江川開漁節等。開漁節時,原本帆檣林立、千舸錨泊的平靜海面,瞬間成為機器轟鳴、汽笛長鳴、千舸競發的場景,人海涌動、鼓樂喧天,一派壯觀景象。
節氣養生
夏秋之交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此時的冷熱變化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以及腸胃炎、感冒等,需注意防范。加之氣候逐漸干燥,飲食方面宜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少食辛辣。
進入秋季后,人體進入休整階段,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癥狀就會出現,機體會產生一種疲憊感,這種狀況就是“秋乏”。人們的起居需做出相應調整,比平時增加一定時長的睡眠為好,以適應“秋乏”。此時,秋意正濃,是暢游郊野的好時節,適合戶外運動。
來源:轉載自公眾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編輯:王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