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 2021年度云南非遺公開課第五講在大理周城璞真扎染體驗中心開講。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是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截至目前,大理州共有非遺代表性項目719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8項;共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344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
白族扎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段銀開、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段樹坤夫婦為觀眾展示白族扎染技藝,受到了直播間觀眾朋友們的高度關注和喜愛。流傳兩千多年的白族扎染技藝,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夫婦倆展示了親手制作的扎染布料,同時對制作技藝、工藝流程和技法要點進行了專業講解和詳細解讀。藍與白為主的扎染色調,在穿著白族傳統服飾的傳承人手中變得更加旖旎、更加美麗。在二人的精心講解中,觀眾看到了云南非遺的魅力,感受到云南非遺正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創新發展,體會到了云南優秀傳統文化的枝繁葉茂和源遠流長。
正當人們沉醉于精美的扎染技藝時,直播間迎來了第二個環節——大本曲展演。白族繞三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趙丕鼎先生,同時也是著名的民間大本曲藝人,他向主持人介紹:大本曲唱腔分為南腔、北腔、海東腔三大藝術流派,有三腔、九板、十八調。趙丕鼎老人連同女兒趙冬梅、兒子趙福坤一同將大理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寫成了唱詞,在大三弦州級代表性傳承人李誠的伴奏下,用大本曲的說唱藝術形式敬獻全場。在那充滿生活氣息和民俗氣息的說唱中,人們對大理傳統文化的感受更加直觀、對大理民族民間藝術的體驗更加深刻,似乎真的置身于大理白族傳統村落之中,恰逢游春歌舞盛會之時。
在劍川木雕展示環節,施家順、施彬林父子現場展示了劍川木雕技藝。劍川木雕充分展現了白族人民高度的藝術水平和文化涵養,它以其精美絕倫的手工技藝揚名天下,其風格既有北方的豪放,也有江南的細膩,成為全國木雕的重要派別之一。傳承人為我們展示了其最為得意的作品,一度讓直播間的在線觀眾們拍案叫絕,感嘆劍川木雕技藝的鬼斧神工。
最后,杜方明、段直芳為在線觀眾們現場烤制了大理傳統美食喜洲粑粑。喜洲粑粑因源于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鎮而得名,粑粑以喜洲而冠名,喜洲因粑粑而香遠,兩者相得益彰。喜洲粑粑作為喜洲白族傳統飲食文化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風味小吃之一,色、香、味俱佳,讓觀眾朋友們隔著屏幕都能聞見其酥脆的油香味,現場氣氛熱烈。
云南非遺公開課不僅展示了云南非遺的傳統魅力,更展現了傳承人執著、守正、創新的信念和奉獻精神,展示了云南非遺積極融入現代生活、促進鄉村振興,“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良好局面。云南非遺正積極投身到互聯網直播中,用更加多元化的形式開展傳播工作,在介紹項目與作品,推介傳承人的同時,把傳統文化傳播給公眾,并通過直播互動實時反饋,掌握觀眾體驗信息,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通信網絡相融合,促進云南非遺再啟新征程。
文字:朱 浩(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圖片:馬秀娟(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
編輯:王 海(云南省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