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棒棒燈”流傳的基本情況
壯族歌舞“棒棒燈”流傳于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者臘鄉垮溪村民委批灑自然村,本村共有224戶,997人,全村都是壯族,屬儂支系。
批灑村位居縣境南部,屬六詔山脈一帶,東與本鄉的干壩子、龍路、上批席、下批席接壤,南以那朵、云崖相鄰,西抵八布、珠沙、龍勒,北連垮溪、者臘、六峨。
批灑村房前屋后青山綠水,環境優美,房屋多為土木結構,隨著生產生活的提高,磚瓦結構,磚混結構的房屋也在逐漸增多。2006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扶持下,批準改建為小康示范村,每家每戶蓋起了新樓房,修建了沼氣池、 衛生間,安裝了自來水管道,鋪起了鄉村水泥路,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改善。
二、“棒棒燈”的歷史淵源
“棒棒燈”是批灑壯族的一種民間祭祀舞蹈,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也沒有文字記載,但據批灑村的村民說,“棒棒燈“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從記事以來批灑村的祖祖輩輩就一直在跳“棒棒燈”,而跳“棒棒燈”的目的主要是紀念、祈求唐王天子李世民保佑全村人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三、“棒棒燈”表演的內容和程序
所謂“棒棒燈”就是以敲棒棒為主,邊唱邊跳,且有音樂伴奏的舞蹈,其“燈”者,即“舞”也,一句話“棒棒燈”即“棒棒舞”。
“棒棒燈”分兩個表演程序:
1、村廟拜唐王,此段為祭祀過程,在即將跳“棒棒燈”的場子上,點燃熊熊篝火,敲響震天鑼鼓,各家各戶按古老習慣,各點三柱香插在場子正面的墻上。場子四周點上用各色彩色紙制作成菱形、圓形、方形的六盞大燈,分別為荷花燈兩盞、芙蓉燈兩盞、金蓮燈和鯉魚燈各一盞,牛魔精(用紙裱成,身為花布),繡球(用竹條編成球形,蒙上花布即可)。這幾盞燈也是由當時引誘牛魔精出洞時用的火把演變發展而來的。燈上還貼有對聯,如“唐王佑凡間,仙女保黎民”、“國泰民安日,風調雨順年”、“燈光回壁朗,鑼鼓場上喧”、“獅子滾繡球,紅魚掃場燈”、“舊事為新事,今人作古人”。橫聯分別貼著“閣寨平安”、“恭賀新年”、“人口清潔”、“戲夜花燈”、“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具有民族特色的六盞燈既可照明,又美化和宣染了整個跳“棒棒燈”的舞場。之后,身穿傳統服裝的男女老幼,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前往村廟,往“唐王天子神位”前虔誠拜竭,其中還穿插著耍龍燈、舞繡球的片斷以及歌頌唐王天子的演唱片斷。
2、村中跳“棒棒燈”,廟中儀式結束后,隊伍又邊唱邊跳,回到場子繞三圈,便正式舉行“棒棒燈”活動。首先,8男表演,每人持兩根一尺五寸長花椒木棒,于頭頂作云手或敲擊或晃擊同時扭動腰肢左右擺動,伴隨腳上的跳步、躍步、轉身、弓步、蹲襠步等步伐形成不同舞姿,不時形成橫排、豎排、圓圈、然后與小四門、大四門、美里易、前弓、后正、尾郎、打卡、穿花、編籬笆等12弓法構成不同的舞蹈隊形。其次,八女雙持手巾,右手揮于胸前作“∞”字舞動,隨男伴舞。最后高喲(二老者)上場與眾男女相互對歌。對歌的內容有猜謎語、夸古人、頌神靈等具風趣又幽默,最后男女對跳、合跳、交叉、串花,全部表演程序結束。舞蹈至少有12個人的伴奏樂隊,伴奏樂器有笛子、二胡、三弦及鑼鼓、釵、碰鈴、伴奏樂曲為洞經音樂變體《南京宮》。
四、歷年開展“棒棒燈”保護的情況
“棒棒燈”的挖掘、搶救、整理、研究工作。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國家文化部開展“十大集成”普查和搜集整理等工作,1986-1990年硯山縣文化局就組織文化館專業人員對其進行了調查研究和收集整理,1986年8月,“棒棒燈”進入云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文山州硯山縣資料卷,2003年-2005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普查,我縣普查小組又再次對批灑壯族“棒棒燈”進行了文字資料收集整理、錄音、錄像、拍照等工作, 2006年6月,“棒棒燈”進入州級名錄,2009年8月,“棒棒燈”進入了省級項目名錄。所以,此舞蹈一直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保護。
幾年來,通過文化部門專業人員的多次調查、普查都一致認為,“棒棒燈”是來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其實不然,“棒棒燈”不僅僅來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而是來源于幾個神話傳說故事,只是它的共同點都起源于唐朝年間。
2012年7月14日,硯山縣民族文化群眾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者臘鄉批灑村組織開展壯族 “棒棒燈”傳習活動,趁此機會,工作人員又對棒棒燈的歷史淵源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詢問,在傳承人沈國凡老人的帶領下,走訪了八九十歲的老前輩盧成光、李仕發、王開侯、王庭香、王作敏等人,通過他們的口述,才知道“棒棒燈”有幾種神話傳說故事。
五、“棒棒燈”的有關傳說
傳說之一
相傳唐朝時期的批灑,人煙稀少,野獸甚多,寨子附近的山洞里,住著一只怪獸,樣子很象牛,人們都叫它牛魔精。牛魔精經常到田間地頭肆意妄為,糟蹋莊稼,致使很多田地種而無收,連年饑荒。甚至嚴重威脅著村里人的生命安全。當人們組織起來圍擊它時,它卻躲進山洞不敢露面,如此反復多次,人們都無法除此大害。后來,村里人舉節慶時,發現這個牛魔精也悄悄躲在僻靜的地方,觀看那些花花綠綠的場面,傾聽那鑼鼓喧天的聲音,根據這一特殊發現,寨子里一些膽大的青年就組織起來,抬著燈籠火把,穿著鮮艷服裝,敲著鑼鼓、棒棒等,到牛魔精的洞外,載歌載舞,大唱大叫,經過三天三夜的引誘,牛魔精終于將頭伸出洞口看熱鬧,當即被早已埋伏在洞側的村民用兩把大刀劈死。當時是唐王天子李世民當朝,人民安居樂業,可謂太平盛世,老百姓擁戴唐王、歌頌盛世,同時也為了紀念這個吉祥的日子,就把每年正月定為紀念月,載歌載舞、歡聚一堂,祈求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平安幸福。從此,敲棒棒、打鑼鼓、唱歌跳舞就成為壯族村寨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據棒棒燈的代表性傳承人沈國凡老人說,“過去,者臘鄉的羊革村、江那鎮的腳側竜、干河鄉的沙都卡、蚌蛾鄉的六掌、八布等壯族村寨都在跳“棒棒燈”,文化大革命以后漸漸的就不見他們跳了,只有批灑村一直保持到現在?!?br />
傳說之二
解放前,壯族人把跳“棒棒燈”舞蹈稱之為跳龍壓歪,龍,是跳舞,壓歪,就是王母皇太后,龍壓歪就是跳舞給皇太后看的意思。從“龍壓歪”引出的傳說故事是說;跳“棒棒燈”是為了紀念唐王和王母之恩。唐朝初期,唐王當政,生產發展,年豐日盛,民心團結,國泰民安。傳說距王宮城三百里地有座九龍山,此山雄偉高大,險奇驚人,拔地而起,山頂上有一根水晶石柱,閃耀奪目,百里可見。九座山脈匯集在一起好是一條巨龍,為此,九龍山由此得名。話說九龍洞的山腰上有個很大的石洞,叫九龍洞,洞內深三里,寬九丈,洞里有奇形怪狀的石頭、地勢險惡,又說這洞里經常出現一個特大的怪物,此怪物頭大如牛、口大如盆、身長數丈、火眼晶晶,據說怪物一出洞口就有雷聲大作,暴風驟雨,飛沙走石,洪水泛濫、村莊淹沒之災難,并且還會在田間翻滾損害莊稼,為此,當地村民每年都要殺豬宰羊來供獻,仍然不免災難。民眾哀嘆:“何日搏得此妖物,何時才能將其處死,何時才能將它治服?!鳖^人聚眾商議,誰都無話可言,只是唉聲嘆氣。其間有文者一人,自愿連夜上書稟報王宮,求唐王派兵求助,大伙聽后同意。不幾日,唐王見奏,心急如火,急令探馬前去查看。數日后探馬回報,說是民災實情,但那九龍洞形式險惡非常,洞情莫測,不便用攻。唐王聽得大怒道:“有我天子在此,有何妖邪不可除之”。于是點兵三百,齊伐九龍洞,眾人聽罷大喜。
話說兵馬來到了九龍洞下,不見怪物影蹤,只見一個大石頭掛在半山腰上,四面是懸崖峭壁,洞口像魚嘴形,距洞口一里之處有一座不高的山,山頂上有一塊橢圓形平地,稍高數丈就與九龍洞口平平相望,而此地正宜部兵扎寨,于是首領即刻分布兵馬就地嚴密監控洞口。一連九天九夜,依然不見動靜,將領只得派人騎馬回宮稟報,王母聽后,一時憂心重重,早不俗食,夜不思眠,迷夢中見到怪物作亂,心不可忍,驚醒來,常是對天哭訴道:“老天為何助妖作惡,害我平民,天如有眼,保佑我軍捉拿妖怪?!蓖跄赣捎谟菩奶酰痪镁团P床不起。唐王見狀,不知如何是好,急令宮人請來高僧問到。僧領會,閉眼數珠道:“太后憂慮得病,命在危急,看來得取勝于那怪物才可得救?!碧仆鯁枺骸昂文苋〉??”僧道:“今年是丑年,要選出丑年不同月的十二健將,各帶雙槍的一隊人馬前去討之,到得時數自然就會取得?!碧仆趼犘?,照數點兵遣將。
說來也怪,王宮里丑年不同月的十二將士中。一個名叫李勇的是丑年丑月生,唐王得知后,即刻命令他為緝獲九龍洞怪物的統領。李勇得令揮師,立馬起程至九龍山下助陣。將士見得李帥部到來信心百倍,歡呼不止,繼而日夜苦練,舞槍弄刀,練就了擒妖之能,待戰心切,連守數月,不知為何,總不見妖物出洞,當年,雖然沒降服妖孽,但卻保住了莊稼不受糟蹋。王母得知這一消息后,病體好了一大半,唐王下令繼續監控,即便捉拿不到妖孽,也要將它困死在洞內,怪物不除,決不收兵。將士得令,堅定了信心,加強了警戒,每天,鼓聲、喊聲、操練聲日以繼夜,震動方圓百姓,鄉民們紛紛前來慰勞,各自帶上食品、貢品,手持香火,邊走邊禱告,各人心思不一,有的求老天開恩保佑,有的求妖物收邪,憐惜人民。其間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拿著大把香火,來到兵營陣上,朝著四方求拜后跪地不起,只見他閉上眼睛口中念念有詞。卻說此人不是凡人,他是神仙,能走陰陽,通行天庭地府,是替天行道的救世主,號稱“行天龍”,此人名旺最大,他一出現,場上默默無聲,好像就要有什么事發生,就在這肅然寂靜的時刻,天空中突然出現一輪明月,兩顆大金星圍著明月轉動,照耀天地通明,月映星輝。剎那間,從天空中飄來一群長相一模一樣的少女,正好6個,漂亮非凡,落到后手搖彩巾翩翩起舞。人們看到后,紛紛歡呼雀躍,仙女下凡了!仙女下凡了!
據說這是因為人間的疾苦,將士們的苦戰,那白發老人的祈禱感動了天王,天王才派仙女下凡來幫忙的。6仙女下凡來以后,給鄉親們排憂解難,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并立下了不鏟除妖魔決不罷休的決心,這樣一來,將士們更增添了無窮力量。話說人間的災難不僅驚動了天宮而且驚動了龍王,龍王也派小龍女化身為小金魚前來探望、幫忙,小金魚在水里游來游去,活躍非凡,遍地雨露飄灑,小金魚點點頭,草木綠油油,小金魚擺擺尾,老百姓井滿水,小金魚翻翻身,將士們斗志增。神助人威,民助軍威,這樣一來,將士們個個精神抖擻,斗志昂揚,凝集成一種不可戰勝的力量,堅持、又堅持,不知過了多少日日夜夜,終于到了年底。就在大年三十這天晚上,突然大雪紛飛、狂風怒吼,龍卷風吹得人們站立不住。此時,九龍洞口金光閃閃,只見一個龐大的怪物,口含紅紅的珠寶,順著九龍洞口漫漫升騰,時而低空徘徊,時而東張西望,這時人們看得清清楚楚,此物牛頭獅身,還有一條像龍一般又大又長的尾巴,真是奇物。將士們見狀,殺聲四聲,火炮齊鳴,刀箭齊發,驚天動地。怪物見到滿山是人遍地是火的景象,不敢著地,惶惶恐恐在空中排徊,就在此時,李勇一聲令下,將士們同時騰空起箭,射中怪物頭部,怪物倒地,李勇一刀下去,砍下怪物脖頸,奪得珠寶。這時,當人們著眼看地面怪獸的脖頸和珠寶時,怪物的身尾呼風而去,無影無蹤,從此遠離人間,不再擾亂凡人,人們感天謝地,即刻制作了6盞大燈引路,(這6盞大燈就是現在跳棒棒燈時肅在場子四方的荷花燈、芙蓉燈、金蓮燈和鯉魚燈,奪取的珠寶就是現在舉行活動時用的繡球)收拾珠寶連夜回師。
卻說將士們回到王宮,將珠寶獻給唐王,王大喜,問道:“何以經過?”將士們口敘不清,唐王即令隨軍詢事的兩個官員作報,這兩人合意之后,布置一番,整裝飾服,制作燈具,分配角色,表演圍妖作斗的經過,王母正坐,上下左右是唐王請來的皇親國戚,陪著王母享樂。王母看后,一時身輕氣爽高興得哈哈大笑道:“天助我矣!天助我矣!”這一笑,病全好了。唐王道:“人有誠心,神有感應,感謝天地助陣!”又說:“此怪物也算有感之靈,它口含珠寶,低飛徘徊,有賠償民災之意,此寶應歸于人民。”說著就將珠寶當場發落,人們感恩不盡,歡呼不止。
又說王母則因此怪物作亂損害百姓終日憂心重重,茶飯不思,臥床不起,病入膏肓,又因獲勝降服怪物而慶幸病愈。所以后來獅子含珠,棒棒花燈成了王宮的戲首,以供王母之樂,民間也用棒棒花燈作戲報答王母之恩。從此“棒棒燈”成為紀念唐王愛民替眾排憂解難的歷史歌舞,是感謝天地和神靈之禱的歷史古歌。由于降妖除怪的時間是在大年30與正月初一這天正好交接,所以,人們就把每年正月定為紀念日舉行“棒棒燈”活動。
從這個神話傳說故事里得知,跳“棒棒燈”的中心意思就6個字:慶賀、感恩、求賜。慶賀,就是慶斗妖的勝利,感恩,就是感謝唐王護民救災之情,求賜,就是求唐王在天之靈保佑民間安寧,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以慶賀、感恩、求賜,貫穿“棒棒燈”活動的始終。
傳說之三
傳說“棒棒燈”能驅邪打鬼,比如在“棒棒燈”這個舞蹈中穿插著這樣的呼號:“哩哩哩,把鬼趕出小石門,哩哩哩,把鬼趕出大石門?!币馑际前压碲s出村門,就是吉利。所以一鬧鬼,就會有人跳“棒棒燈”。本村八十多歲老年人說:那是民國十三年的五、六月間,一日,頓時天昏地暗,雷聲大作,狂風怒號,大雨傾盆,洪水泛濫,不知從何來的一條大蟒,跨河橫躺,河流阻塞,兩岸一片汪洋,田野成災,而后又是病疫流行,牛死馬瘟,謠言四起,惶惶全村,有的嚇得不敢住在家里,跑到山上躲起來,弄得路道依稀,村莊冷落,當時缺醫少藥,又逢五荒六月,遍地是病死餓死的百姓,就在這艱難的時刻,村里的寨老們在老人廳聚議。商訂讓全村的百姓敲鑼打鼓、吹拉彈唱、跳“棒棒燈”,請唐王天子下凡來保佑。于是組織人力,燒香禱告,奏樂致詞,安神拜宙。隨著時光而去,夏去秋來,勢頭有了好轉,村民的日子又恢復了正常,又到了次年春節,村里隆重舉行“棒棒燈”活動,說來也巧,那年就此風調雨順,增產豐收,人畜安康,“棒棒燈”又神了,人們對唐王更加崇拜。從此批灑村的村民每逢天災人禍、寨中鬧鬼,就會有人跳“棒棒燈”,只有跳“棒棒燈“降妖出怪,寨子里才會清靜平安。
批灑村為何跳“棒棒燈”,其實就是從這三個傳說故事流傳開來的,在那些年代,教育落后,文化缺乏,不懂科學,對天、地、神的崇拜恰好是人們的信念,“魔比道高,人不比妖?!鼻笕瞬蝗缜笊竦南敕ㄔ诶习傩盏男睦镆迅畹俟蹋@樣就更加深了“棒棒燈”的神話色彩,基于這樣的認識,“棒棒燈”舞蹈就在硯山縣壯族村寨流傳開來,并且在者臘鄉批灑村扎下了根,一代一代地流傳至今。據說“棒棒燈”的活動是晚間進行,19世紀50年代,“棒棒燈”處于高潮期,相鄰村寨每逢人死馬遭殃都要邀請批灑文藝隊前去跳“棒棒燈,”都是夜深人靜了才行動,當晚跳完后連夜回歸,如因遠程不能趕在天亮前回歸,就等到次日晚上才能遷程,出與歸都要拜請唐王神位,望唐王靈魂護駕,出發后講究嚴肅,隊伍整齊,一路行歌,不得談論其它,不得丟棄所帶的一物,否則就會認為給邀請的村寨造成災難。
六、“棒棒燈”流傳原由
棒棒燈之所以能成為批灑村春節活動的民間傳統舞蹈,并在其村寨流傳至今,標志著批灑人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按歷代人的信仰而言,“棒棒燈”是奮斗的風格,團結的精神,人心的遺愿。是對天地對神的呼救。希望求得天地和神的保佑,求得善良和恩賜。平安和興旺是人們理想的中心。人們將這一理想寄托于神仙的保佑,正如每次開場前,先是奉請神仙下凡。主師在排前禱告:請唐王行證,請仙女下凡,下凡來張燈,行政來保佑,保全村老少,佑滿寨平安。神是至高無上,神就是唐王。主師是最高指揮者,他的話就是命令,主師一聲:“請唐王天子下凡!”全場就會肅然?!鞍舭魺簟钡某蓡T們就會覺得自己好像進入神仙的境界,在神的面前自覺地、毫無私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把自己擔負的責任、表演的角色看成是對神靈最大尊重,誠心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群眾也是這樣,凡是挑選著自己或者借用自己的東西,都感到榮幸,都會很快奉獻出來,不敢有半點失誤。民眾把“棒棒燈”的成員視為神的化身,幸福的使者,恭敬地向舞場上的成員敬煙獻茶,凡是供獻品,自己都不敢先喝,觀場時都不敢隨便說笑和指點,好像神就在頭上,個人形為都認為不屬敬神的表現。所以,這一切的一切才是棒棒燈之所以能在批灑村扎根的原因所在。
七、關于“棒棒燈”目前的存續狀況
近年來,“棒棒燈”保護工作在硯山縣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在當地保護協會的共同努力下,外面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棒棒燈還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民族風格,并且隨著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的喜愛,當地干部的重視支持,“棒棒燈”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內容越來越豐富,氣氛越來越熱烈?!鞍舭魺簟庇幸恢б源鍨閱挝坏南鄬潭ㄑ莩鲫犖椋€有一批公認的代表性傳承人,擁有較為突出的傳承保護體系,存續狀況良好。
文章、圖片:周硯梅、儂登富(硯山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