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有今天這點成績,是家鄉音樂沃土的滋養和父輩們無私授藝的結果。今后,我要把自己的所學傳給下一代,讓滇劇藝術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面對記者,“梅花獎”、“白玉蘭戲劇表演獎”、“文華表演獎”多項桂冠獲得者,玉溪滇劇團副團長、玉溪聶耳青年藝術團團長馮詠梅深情地說。馮詠梅今年41歲,從10歲入團跟班學戲至今,已從藝31年。
“我的父母都是滇劇團的演員,小時候沒有可供娛樂的場所,我整天在劇團里跑出跑進的,看著臺上演員的精彩表演,非常喜歡,把他們當成偶像,希望長大后也像他們一樣,登臺表演。”
后來,劇團招收了一批少年跟班學員,10歲的馮詠梅順利進入劇團,學習戲劇表演,師承著名滇劇“竹派”表演藝術家萬象貞,主攻花旦,5年后轉為劇團正式演員。
經過磨礪,馮詠梅個人風格日臻成熟,演藝事業漸入佳境,成長為滇劇團里的臺柱之一。她扮相俊美,表演細膩傳神,聲腔甜潤,吐字清晰,亮而不炸,行腔處理細致,得到同行和專家的高度贊揚,被譽為“高原之鶯”和“滇劇聲腔女狀元”,30歲時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2001年,馮詠梅憑借大型歷史劇《京娘》的精彩演繹,榮獲中國戲劇界最高獎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第十一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此后幾年,屢獲殊榮。
在舞臺上,馮詠梅是一位愛崗敬業的藝術家,她與同事們積極探索滇劇的創新與發展,不斷豐富表現手段,使滇劇這一古老的劇種煥發了藝術青春。30多年來,她先后在滇劇《玉堂春》《花田錯》《拷紅娘》《西施夢》《京娘》《撫仙湖之戀》和花燈劇《小河淌水》等劇目中扮演主要角色,成功塑造了京娘、西施、阿露等一批鮮活的舞臺藝術形象,把滇劇藝術的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2008年,玉溪滇劇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工作中,馮詠梅是一位開拓創新的副團長。多年來,她帶頭參加劇團日常的練功、排練和演出,不計報酬、不辭辛勞,常年堅持送戲下鄉,足跡踏遍了玉溪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我們去年下鄉演出40場,有時到農村演出,從縣城出去還要坐一兩個小時的車,像我這樣的主演,在農村演出一場有50元的補貼,其他演員有30元。但我們沒有任何怨言,因為除了藝術和市場之外,我們肩上還有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有收獲,也有付出。婚后,家人看到她演出太多、太辛苦,希望她換一份輕松的工作。可是,出于對滇劇藝術的熱愛,她堅持留在了舞臺。在30年的演藝生涯中,她曾多次有調到省城劇團工作的機會,可她都放棄了。她說:“劇團培養了我,我對劇團不僅有感情,還有責任,我在用成績回報劇團的同時,還要為劇團精心培養下一代,讓滇劇藝術傳承下去。”
文章:蔣貴友(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