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古鎮安昌幾家臘腸作坊都十分忙碌,一些單位、旅游商店的臘腸訂單一張接著一張。“跟往年相比,今年特別忙,訂單特別多。”在安昌老街上做臘腸的徐師傅一邊灌臘腸一邊說,自己做臘腸已經有10多年了,一直供應給柯橋的幾家大酒店,今年很多單位找上門來訂購。
安昌臘腸銷售紅火與它的知名度有關。去年,“安昌臘腸制作技藝”列入第四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臘腸也成為古鎮最受歡迎的特色產品。臘腸制作這項傳統手藝的傳承利用已經形成,成為景區老街的旅游景觀,為當地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收入。剛剛結束的臘月風情節,3天的臘腸銷量達50多萬元,同比去年增長了22%。
“最初臘腸純粹是作為酒店的特色菜,現在臘腸制作銷售成了酒店的第二主業了。”安昌大酒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酒店自開業以來就開始制作臘腸,隨著安昌臘腸知名度的提高,酒店的臘腸銷量也隨之上升。現在,臘腸的銷售已經成為酒店的一項主要收入來源。
“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價值,使其轉化為文化商品,推向市場,進行生產性保護,這才是延續‘非遺’生命力的有效途徑。”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雷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很多企業越來越重視“非遺”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去年省文化廳組織開展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評定中,我縣王星記扇廠、仁昌醬園、會稽山酒業、塔牌酒業等4家企業入選。這些企業將“非遺”文化價值與企業產品相結合,深挖“非遺”的文化價值,走“非遺”產業化道路,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打開了產品銷路。
創建于清光緒十八年的仁昌醬園,曾以純手工、純天然制作醬油、醬貨、腐乳而聞名國內外,其生產的醬品,曾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但進入市場經濟之后,醬園的經營狀況并不理想。近幾年,仁昌醬園大做“非遺”產業文章,在企業轉型升級中把恢復傳統醬品作為主攻目標,利用醬油傳統釀制技藝接連開發出紅燒醬油、精品母子醬油、海鮮米醋等傳統醬品,并把醬窩原汁予以收集提煉,從而恢復生產出醬中之王——醬窩油。該品牌的醬窩油同比市場上同類產品,價格要高40%左右,銷量不俗。
“是繼續傳承老手藝還是撇開老手藝隨大流做新產品,這在企業內部也不是沒有爭論,但最后證明傳承老手藝也能走出一條道來。在現代工藝發達的今天,傳統的手工藝也有市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酒釀制技藝傳承人潘興祥,是塔牌紹興酒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前幾年,塔牌酒業看到了文化對產品價值的提升功能,大力挖掘黃酒的文化價值,除每年舉辦釀造節外,還和著名蓮花落藝人胡兆海合作組建塔牌文化藝術團,唱響黃酒文化。2010年,塔牌黃酒的銷量增長了30%。
文章:邵榮英(紹興縣報)